移动端

  • 题王微信公众号

    题王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题王网”真题密题、最新资讯、考试攻略、轻松拿下考试

教师公考类 | 国家公务员

问答题 (一)  【给定资料】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赴宁夏考察团的成员之一,作家F来到了宁夏。在雄浑的贺兰山前,一幅幅原始古朴的岩画激荡着他的情绪。F看完贺兰山岩画,内心颇有感触,他特意为此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逝去的无形无迹的光阴正镌刻在一幅幅粗朴的岩画中,F说:“原古先民以默默的文化符号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情感,对观者内心形成强烈的冲击。”   贺兰县的皮影戏也令他感慨。他认为,贺兰皮影戏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古迹”要素保持得非常好,表演皮影的民间艺人张进绪有优秀的禀赋,声情并茂,其家族式的传承则保证了皮影戏架构的完整。道具乐器等“老家伙”也仍保存着,很难得,政府应把贺兰县的皮影戏当宝贝保护。   谈到宁夏的文化发展和保护,F认为,经过深厚积淀的回族文化和西夏文化都是本地独有的文化优势。从这点来说,保护文化是第一位,不要子孙后代还没有了解,独有的文化已经消失了。保护文化必须投入资金,宁夏文化首先考虑的是做精做细,只有文化做精,才有强大的可能。   作家F被人誉为“民间文化的抢救人”,对此,F说:“这源于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感。”F认为,物欲横流更容易导致精神被轻视。我们的民族精神在经受着精神价值的淡漠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坚守民族的特性,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显得尤为重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保护其本身蕴涵的精神,“我们现在所要保护、抢救的也是中华文化的神。如果我们不抢救自己文化的神,那么我们玩来玩去还是玩洋人的神,就没自己的神了”。   F认为,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一直存在困难,但每个阶段的情况不同。初期的困难是你的声音没有反响,像在空气里呐喊,没人回应,现在好了,上上下下都有了反响。但这项工作在很多地方又被政绩化,表现出来往往是在“申遗”之前很下工夫,“申遗”一旦成功反而不用劲了。因为不少地方喜欢做面上的、能够很快出效果的事情,而“申遗”以后日常的保护与政绩“脱钩”。实际上文化遗产更需要“申遗”之后的保护,F提出了两个观念,第一是不应该只是政府保护或专家保护,因为文化是属于全民的,只有全民行动才能保护好,全民保护是个关键。还有一点就是科学保护,无论“申遗”前后的保护,还是后来的资源开发,只有从学理上和科学性上拿出一整套的方案,遗产保护才能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多方面的,比如博物馆保护、传承人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等,但科学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当国人开始普遍关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介和保护的同时,也存在一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去粗取精、批判继承的问题,其间或许昭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性文化遗产之间的差异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公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指出,所谓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学、美学、人类学、艺术或科学观点看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和名胜地。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多样性,正是在不同的文化长期交融和碰撞过程中产生了今天的地球文明。今天的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兴趣、规模和方式,积极开展各种旅游和探险活动,了解和接触世界文化遗产,从内心深处表现出对文化多样性的渴求。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正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人类是有记忆的,并需要不断地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怀旧”手段,来抚慰心灵和抒发情性,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要把握现在,走向未来,必须先理解过去。文化遗产为人类连接过去和现在架设了桥梁,也为从今天走向明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问题】   “给定资料”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   (4)总字数800~1000字。

问答题 (一)  【给定资料】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赴宁夏考察团的成员之一,作家F来到了宁夏。在雄浑的贺兰山前,一幅幅原始古朴的岩画激荡着他的情绪。F看完贺兰山岩画,内心颇有感触,他特意为此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逝去的无形无迹的光阴正镌刻在一幅幅粗朴的岩画中,F说:“原古先民以默默的文化符号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情感,对观者内心形成强烈的冲击。”   贺兰县的皮影戏也令他感慨。他认为,贺兰皮影戏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古迹”要素保持得非常好,表演皮影的民间艺人张进绪有优秀的禀赋,声情并茂,其家族式的传承则保证了皮影戏架构的完整。道具乐器等“老家伙”也仍保存着,很难得,政府应把贺兰县的皮影戏当宝贝保护。   谈到宁夏的文化发展和保护,F认为,经过深厚积淀的回族文化和西夏文化都是本地独有的文化优势。从这点来说,保护文化是第一位,不要子孙后代还没有了解,独有的文化已经消失了。保护文化必须投入资金,宁夏文化首先考虑的是做精做细,只有文化做精,才有强大的可能。   作家F被人誉为“民间文化的抢救人”,对此,F说:“这源于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感。”F认为,物欲横流更容易导致精神被轻视。我们的民族精神在经受着精神价值的淡漠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坚守民族的特性,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显得尤为重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保护其本身蕴涵的精神,“我们现在所要保护、抢救的也是中华文化的神。如果我们不抢救自己文化的神,那么我们玩来玩去还是玩洋人的神,就没自己的神了”。   F认为,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一直存在困难,但每个阶段的情况不同。初期的困难是你的声音没有反响,像在空气里呐喊,没人回应,现在好了,上上下下都有了反响。但这项工作在很多地方又被政绩化,表现出来往往是在“申遗”之前很下工夫,“申遗”一旦成功反而不用劲了。因为不少地方喜欢做面上的、能够很快出效果的事情,而“申遗”以后日常的保护与政绩“脱钩”。实际上文化遗产更需要“申遗”之后的保护,F提出了两个观念,第一是不应该只是政府保护或专家保护,因为文化是属于全民的,只有全民行动才能保护好,全民保护是个关键。还有一点就是科学保护,无论“申遗”前后的保护,还是后来的资源开发,只有从学理上和科学性上拿出一整套的方案,遗产保护才能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多方面的,比如博物馆保护、传承人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等,但科学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当国人开始普遍关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介和保护的同时,也存在一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去粗取精、批判继承的问题,其间或许昭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性文化遗产之间的差异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公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指出,所谓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学、美学、人类学、艺术或科学观点看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和名胜地。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多样性,正是在不同的文化长期交融和碰撞过程中产生了今天的地球文明。今天的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兴趣、规模和方式,积极开展各种旅游和探险活动,了解和接触世界文化遗产,从内心深处表现出对文化多样性的渴求。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正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人类是有记忆的,并需要不断地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怀旧”手段,来抚慰心灵和抒发情性,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要把握现在,走向未来,必须先理解过去。文化遗产为人类连接过去和现在架设了桥梁,也为从今天走向明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问题】   “给定资料”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   (4)总字数800~1000字。

问答题 (四十二)  【给定资料】   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精神引领。2011年11月2日,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正式对外发布,引发了全国上下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探讨。许多城市紧步后尘,纷纷开始征集或准备更新当地城市精神表述语。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在加快实现“做大做强”的同时,努力转向发展的质量、成果的共享和精神的弘扬,“城市精神”已成为新的时代标签。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杭州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成都的“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长沙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南宁的“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等,都是一座城市对自我精神的总结、提炼和诠释。   一位土耳其诗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怀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孔。而所谓城市的面孔,就是城市精神的集中展现。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串起了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又主导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当然,城市精神不是现代特有,在我国古代也有“城市精神”。中国有悠久的文明形态,其中“都市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都市,不仅是居住的场所,而且也是文明的载体,注重文明礼仪的修养,是政权与统治存在的合法性表现。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曾为鲁国中都宰,也就是鲁国核心区的行政长官,孔子以礼义治邦,任职一年,便将鲁国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一年,四方皆则之”。东汉经学家王肃注释道:“鲁国近东,故西方诸侯皆取法则焉。”而孔子认为,到了一个都邑,可以发现人民的教化程度,如果这个地方的人民温柔敦厚,说明《诗》教很成功;如果明达事理,则是深于《书》教的结果;如果性情和善,则是《乐》教的成效……因此,城市精神文明,与礼义修养紧密相关,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城市,它也必定融化在它对于人民的教育与熏陶方面。这种“都市精神”既是当地经济、政治与地理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反过头来也对城市的建设起着引领作用。   2.就在“北京精神”表述语发布后不久,2011年11月14日,刚刚完成市委班子换届的南京市也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新时期“南京精神”的表述方式。要求征集的表述语既能反映南京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又能体现时代特征和价值追求,以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人心。   提起征集城市精神的原因,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说,今后5年,是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奠定坚实基础的5年,发展已经进入至为关键、必须争先率先的重要历史关口,迫切需要与新时期、新任务相适应的城市精神引领与鼓舞。   不止南京,包括合肥、海口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围绕城市精神展开了新一轮声势浩大的讨论与征集活动。对城市精神的重视反映了我国城市执政者不断成熟的执政观,只有对城市负责、对百姓负责,才会有这样的文化自觉。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认为,城市精神如同都市社会的文化基因,不能丢失。城市精神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和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   山东大学旅游系副教授许峰说,现在全球竞争已由国家层面、区域层面直接进入城市之间的较量,不同城市都在凸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资源和要素都趋同的情况下,不同城市对自己的个性进行定位,寻找城市精神、比拼软实力显得格外重要。“以北京为例,这个城市正在积极打造世界城市,它在中国、东北亚地区乃至全球的各个城市中如何定位、确立自己的城市精神,将直接影响新一轮的发展。”   “摒弃千城一面带来的审美疲劳,寻找到独有的城市精神,并以此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动力,成为当前富有远见卓识的城市执政者的共同选择。”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兴国说,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有概括出来的理念精神,并以此作为灯塔,照耀着城市的航程。   执政思维的变化,实际上顺应了百姓的新期待。市民对城市精神的渴望在近来的热烈讨论中得到了充分展现。短短8个字的“北京精神”就是由290余万首都市民踊跃参与投票选出的,浓缩了北京市民对这个城市的热爱。正如清华大学哲学教授、国学院院长陈来所说,“我们都爱这个城市,所以对城市精神的提炼一丝不苟”。   “不管走到哪里,我都希望能以我的城市为傲。”南京一位普通市民的话道出了新时期群众的心声。城市发展的主体是市民群众,积极、理性的市民精神是城市之所以富有独特魅力和勃勃生机的灵魂所在,也是城市成为创新源泉的原因。   许峰认为,城市精神表述语的提炼作为满足群众需求的第一步,一定要鲜活起来,让大家能看得见、摸得着,将城市精神转化为城市内生价值和全体市民的文化自觉行动。   3.广大群众对目前已有的城市精神的认同度是怎样的呢?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联合半月谈网开展的“我心中的城市精神”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对您所知的一些城市提炼出的城市精神,您的感受是________。”的多项选择题中,选择“很精辟”“很切合实际”“很给力”的分别是206票(8%)、338票(13%)和192票(7%);而选择“抽象空洞”“相互雷同”“陈词滥调”“与百姓有隔膜”的分别为509票(19%)、431票(16%)、358票(14%)和593票(23%)。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部分的网民对已有的城市精神表述语并不太满意。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脱离百姓、脱离生活的城市精神表述终究是苍白而无生命力的。“当前一些城市精神的提炼缺少的正是尊重市民,尊重生活。”杭州市一家书店的老板郭某说,仔细阅读媒体的报道就可看出,许多地方提炼、发布“城市精神”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表面上有多层程序设计,也能够广泛吸纳民意,但最终表述往往令人大跌眼镜。更有甚者,许多地方争先恐后地成立调研组,征集意见,论证研讨。政府部门为此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城市精神用语确定、发布后,往往不了了之、没了下文。   据2012年2月6日《新快报》统计,2011年,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和14个省会城市及地级市推出了本地的城市精神。在这些城市精神中,“创新”出现11次,“开放”出现10次,“和谐”出现9次,“诚信”出现7次,“包容”和“爱国”分别出现5次和3次。东部沿海城市多以“海纳百川”来体现包容;西部地区更倾向用“团结奉献”“艰苦奋斗”等词汇。   美国城市规划学家爱若·沙里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在我国600多座大中小城市中,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国内大都市,约50个城市提出要建中央商务区,2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成国际或区域性金融中心。“低头是瓷砖,平视见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这条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是百姓对城市样式的描述。而以“阿卡迪亚”“普罗旺斯”“曼哈顿”等命名的城市社区或楼盘更是难以计数,弱化了城市应有的传统底蕴和本土特质。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张金波说:“当前许多地方的城市精神出现雷同现象,说明对城市精神的认知仍然比较模糊,对城市未来的展望非常充分,但对城市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不足,出现泛政治化、教条化、口号化倾向。”城市精神要真正走出“千城一面”,凸显丰富个性,并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感受和期盼相契合,就必须首先找到城市精神的“根”。   许多城市规划专家口中常念叨一个词——“禀赋”。这本是用来形容人的体魄和智力等先天条件,用在城市规划中就将其用来形容城市发展的前提和出发点。城市精神也要依据城市的“禀赋”,即时间维度上的城市历史和空间维度上的地域环境。   正在轰轰烈烈开展城市精神大讨论的古都洛阳,也因其建都早、朝代多的厚重历史激发了各行各业市民积极建言献策。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曾在《过洛阳故城》中写道:“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历史孕育滋养着洛阳精神的根。”市民杨小春说,虽然“包容”、“博大”等时常被用来形容洛阳,但这些词无法反映出洛阳精神的精髓,尚需从传统历史文化土壤中去挖掘。   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历史传统必然孕育出不同的城市精神。“春融万物,和谐发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昆明精神中,“春融万物”体现了昆明的人文地理特征。明代杨慎有诗称昆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春城”也孕育出市民良善谦和、热情好客的特征。而“登高涉远、负重向前”的重庆精神则暗含了大山大江这一核心要素,让人一看就知道它指的是一座江山之城。大山是重庆的傲骨,大江是重庆的柔情。二者决定重庆人的生存方式,孕育重庆人的文化特色,塑造重庆人的性格特征。这座城市的精神特征都源自于大山大江的滋养和培育。其他诸如江西九江精神中的“融汇九川”、呼和浩特的“骏马精神、草原气质”等,都是地域传统在城市精神中的传神写照。   4.“北京精神”发布后,各地的网络城市论坛、贴吧、QQ空间等活跃的虚拟空间里,出现大量娱乐版的城市精神。有网友发帖称:天津的城市精神是“精卫填海”和“煎饼果子”,西安的城市精神是“一碗胡辣汤、老陕吼秦腔、油泼辣子夹锅盔、羊肉泡馍就糖蒜”……百姓对城市精神的草根视角演绎,折射出城市精神中某些动人之处往往深藏于、活跃于“婚丧嫁娶添人丁、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民间生活中。   “兰州只有一条河,那就是黄河;只有一条路,是丝绸之路;只有一本书,是《读者》;只有一所学校,是兰州大学;只有一碗面,是兰州拉面……”,这是一条流传广泛的段子。兰州大学副教授黎春林说:“民间是管窥城市精神最好的窗口,它隐藏着城市精神最质朴、最原始的细胞。这条诙谐的段子,透露出兰州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也反映出兰州力争卓越的城市精神特征。”   当某些城市大张旗鼓“炮制”口号式的城市精神时,一些小城市乃至县城在打造和坚守自己城市精神方面,已有成功的实践。“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镌刻在江苏省如皋市东大街迎春桥头的这副对联,百年来悄无声息滋润着如皋人的灵魂。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心接力中,在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里,如皋人不断为自己的城市增添“爱”的篝火,增厚“善”的河床。“慈善基金会”“爱心邮路”“爱心超市”“爱心团队”等数百个民间团体,将如皋精神熊熊燃烧。   5.在论坛上,不少网友也对城市精神展开持续热议。网友“123风向球”说:“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但问题是,如何培养这种城市精神?难道说我们千辛万苦选出的城市精神就是几个漂亮的形容词?我们动员各方力量、费尽周折选出的城市精神就是为了给城市的脸上贴一个漂亮的标签?”   不少网友还认为,现在有些城市似乎并没有因为有了这些漂亮形容词而发生质的提升。他们纷纷建议,城市的管理者应当制定出详细的规则,为实现城市精神而真抓实干。   张家港在20世纪90年代初还是苏州的落后地区,经过近20年的跨越发展,张家港城市现代化模样已然成形:楼高路阔,市容整洁。而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中,扑面而来的更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能够后来居上,我们靠的就是‘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这个精神永远是张家港的发展灵魂。”张家港市委书记徐美健说。   还有一些城市在经历高速工业化阶段后,选择将城市精神旗帜插在下一个发展制高点。半月谈记者走进宁波市北仑区,不少社区书香阵阵。政府向包括外来务工者在内的全体市民发出“学习总动员”。北仑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匡新泉告诉记者,北仑目前已经建立了近200个职工读书会,区政府给每个“市民素质工程点”都设一个流动读书站,以方便职工读书借书,提升精神境界。“知识就是力量”这句格言可望成为北仑未来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是“齐国”古都所在地,当地政府将“诚信”作为历史价值理念注入城市精神之中。他们效仿古人立“信”,先求诸己,让市民直接对党政机关进行一年一度的诚信评议。2008年以来,当地群众对政府诚信满意度都超过了90%。   2011年10月的“小悦悦事件”,深深刺痛国人内心。2岁女童小悦悦在广东佛山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离去,最后只有一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当城市经济的发展成果令人赞叹之际,一些城市人际关系的冷漠、城市道德文化精神的缺失却让人心寒。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精神的本质是人的精神。人们把多少理想、个性、激情融入这座城市,这座城市就会拥有多强的个性魅力。城市精神,它可以体现在出租车司机的一次载客服务,可以体现在普通市民给外来打工者的一次街头指路,也可以体现在行人对摔倒陌生老人的一次出手相扶……   提起城市精神,不能不说上海世博会。这场长达半年的盛会也是城市精神的一次大巡礼。上海地铁耀华路站站长李垚发现广播对大客流疏导很有作用后,立即为乘客定制温馨提示的地铁广播词,多达三十几条;环卫工人傅小琴,右手5个茧,左手3个茧,在这双深夜奋力打扫世博园的手上,可以摸到一座城市的尽心尽力;上海市文明办主任马春雷说,上海世博会留下的精神财富,已在社会各个角落绽放,从学习排队到提倡志愿服务,其积极影响无法估量。   在西部地区的贵阳市,2007年重新制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政绩考评标准,激发了各级官员带动全民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绿色发展的积极性,生态伦理文化一跃上升为全市主流文化。全市生态文明志愿者达36万之多。正是这些绿色志愿者一日一日的守望,才让贵阳的天更蓝、草更绿。   在我们居住的城市空间里,每一天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传递着淳朴深厚的人性温暖,在释放着微弱而又强大的精神能量。他们被生活吸引着、感动着、激励着,然后,他们将这种吸引、感动、激励加倍回馈给生活,奉献给城市。正如一位观察人士指出,在日常的坚守中,我们的城市正经历着一次次人性的观照,一次次道德的复活,一次次灵魂的撞击。一点点星火,交相辉映成灯塔,照亮城市头顶上那一片辽阔星空。   6.二战后,有城市规划专家提出,伦敦市区主干道应当改良成为直道以节约空间。为此英国政府还特意开会讨论,但最终还是认为应当还以历史原貌。这个决定受到了绝大多数英国人的欢迎。今天在伦敦街头常常能听到人们对堵车排队的抱怨,但从没有一个人认为保持城市旧貌有什么错。伦敦市政府曾计划仿效纽约在市中心建造多座摩天大楼,但是一直遭到多数民众强烈反对,他们担心这些摩天大楼会掩盖住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的光芒,让这些历史建筑存在于现代化的阴影之下。最终伦敦市政府不得不宣布放弃这项计划。在英国人看来,他们并不羡慕生活在高楼大厦之下。相反,享受久远历史带给自己生活的乐趣才是这个岛国得以延续的根本。   关于洛杉矶的城市精神究竟是什么,2011年6月份,《洛杉矶时报》的专栏记者保罗·维特菲尔德在一篇文章中问道“洛杉矶:还是梦想之城吗?”这跟1935年同样是《洛杉矶时报》著名记者哈里·卡尔所著的《洛杉矶:梦想之城》遥相呼应。确实如他所说,自洛杉矶从上个世纪初崛起以来,这座城市就象征着阳光下无拘束的自由和好莱坞一夜成名的梦想。“当你说起你是来自于洛杉矶时,你可以看到对方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会问你:‘认识好莱坞的影星么?’”当年老鹰乐队一曲风靡全球的《加州旅馆》中的那种对洛杉矶地区奢靡的上流社会的理解,或是每一个从美国其他地区前往洛杉矶寻梦的青年的理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作为日本第二大城市的大阪,当询问当地人“大阪最有魅力的是什么”时,他们的回答是“大阪人”。在日本江户时代(中国明末至清朝晚期),大阪航运发达,日本几乎所有米粮都经由大阪运往其他各地,被称为“天下的厨房”;明治维新时期,大阪工业发达、工厂林立,有“东方的曼彻斯特”之称。1970年大阪成为亚洲第一个举办世博会的城市。自此大阪开始打造软实力,处处强调大阪的特色、与众不同、富饶便利等,那时号召大阪人具备的精神就是努力、向上、互助。   【问题】   给定资料中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于建设城市精神的质疑和担忧,请你就如何缓解民众的担忧提出对策建议。   要求:对策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350字。

问答题 (二十四)  【给定资料】   中国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要想彻底消除社会焦虑现象是不现实的,但是,缓解社会焦虑现象则是能够做到的。就社会焦虑现象的缓解而言,至少需要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我们现在提建立一个高级的或中级的民生保障体系还不够现实,但是提建立一个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是现实可行的。初级民生保障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低水准、广覆盖、有实效。其基本内容是:初步做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通过初级民生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有一个基本的生存底线,对未来也可以有一个大致的预期。如是,则能够有效地缓解社会焦虑现象。   另外还要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这是一个公认的道理。充分就业应当是社会的优先目标。充分就业是指,任何一位愿意参加工作、具有必要能力并且年龄合适的社会成员都应当获得一份有经济报酬的职位。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一种职业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就意味着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意味着拥有了一个可预期的发展平台,意味着能够进行一些必要的平等的社会活动。可见,充分就业是缓解“社会焦虑”的一个基础性的必要条件。   【问题】   给定资料中指出了缓解社会焦虑现象必须做到的两个基本层面,假如你是一名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工作的公务员,请就这两个层面提出你认为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焦虑现象的措施。   要求:   (1)切合主题;   (2)表述全面、准确、有逻辑性;   (3)不超过400字。

问答题 (十七)  【给定资料】   1.今年3月,浙江省台州市政府与该市9个县(市、区)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状,首次将食品安全责任由地方政府负总责落到了实处。   “1%的不合格产品,到了消费者手里就是100%的不合格产品。所以,企业必须做到每一个细节都要合格,这样才能确保消费者的食用安全。”伊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刚对记者说。据介绍,为了确保奶制品安全,伊利对牛奶的检测是从奶牛开始的。集团每个月都要对散养的奶户进行一次培训,对奶牛进行一次体检,原奶进厂以后要进行20多项检测,以确保原奶质量。   记者了解到,伊利为了确保产品安全,在日常生产中严把“四关”;一是严把原料入口关;二是严把生产过程质量跟踪检验关,坚持“质量零缺陷”;三是严把产品出库关,所有产成品出库前都要再次接受卫生指标和理化指标的检测,检测合格后才能出库投放市场;四是严把售后质量跟踪关。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近期市食品办加大食品的检测力度,一周共抽取样本939个,不合格样本6个,并决定对6种不合格食品停止销售。   近日,安徽省淮南市政府下发2008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分解,以保障百姓饮食用药安全为中心的“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被正式列为淮南市2008年七大民生工程之一,这是淮南市首次将食品药品安全列入民生工程内容。围绕全面提高老百姓对食品药品的安全消费满意度,市政府强调在实施该项民生工程中各县区政府和监管部门必须严格履行职责,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坑民害民的违法行为。在市政府的牵头下,淮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编制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项目,以具体的量化目标来推动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深入开展。   4月9日,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共有203人出现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截至记者发稿时,中毒患者中,除一名心血管重症患者当日下午死亡外,其他患者情况平稳。据介绍,中毒事件发生后,医院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   2007年4月2日上午,徐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事。3月30日,他在安宁费家营附近的一家饭店预订了5桌宴席为儿子办满月宴,宴会结束后,50人中有16人陆续出现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情况严重的10名患者已到附近诊所打点滴治疗。   2007年9月21日,北京市卫生局发布防病公报,称近期本市建筑工地连续发生多起食物中毒事件,卫生局遂与市建委联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施工总承包单位必须建立工地食堂。通知要求,各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须将农民工的饮食卫生安全纳入安全管理责任范围,督促施工总承包单位建立工地食堂,在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供餐。   由于我国餐饮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大量企业涌入,导致业内某些企业运作欠规范,服务质量较低,卫生是一大问题。中国烹饪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当前,我国餐饮业存在5大卫生安全问题:资质问题。餐饮企业无证经营现象普遍,一些小型餐饮店、街头商贩和社区网点在没有办理任何证照的情况下就开业经营,也没有为接触食品的生产人员办理“健康证”;单位食堂因不对外营业,不用办工商执照和许可证,成为卫生问题的空白点。原材料问题:进货渠道混乱,不到卫生部门指定的定点单位进购放心原材料,甚至是用变质的原材料加工食品,如坑渠油、私宰猪等,掺假造假,使用非食用原料添加剂等。包装运输问题:一次性包装做二次使用,一次性餐具或旧包装回收再用等。生产问题:许多小型餐饮企业生产场地的卫生情况令人担忧,没有凉菜间,生熟混放,共用砧板造成交叉污染等。监管问题:由于餐饮业发展迅速,而监管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导致出现管理真空。餐饮业涉及的范围较广,负责卫生管理的政府部门不少,但政出多门,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在处罚上,除了发生较为大型的卫生安全事故,一般的处罚手段都是以责令整改和罚款为主,不足以对违规者构成威慑力。   2.记者:辽宁抚顺老虎台煤矿被煤矿专家列为煤矿安全隐患最为严重的煤矿之一,且排名第一。你们对这个矿的安全非常重视,没想到还是出了透水事故。   李毅中(国家安监总局局长):老虎台矿是一个地质灾害很严重的矿。发生透水事故主要是因为思想麻痹。因为它历史上没有发生过透水,对水患轻视了,对采空区积水情况不清楚,更没有落实防范措施,在作业中存在缺陷。   记者:这个事故必然会发生吗?   李毅中:是能够避免的。这说明一些国有重点矿在安全生产上还有薄弱环节,还有明显漏洞,教训是很沉痛的。我们对国有重点矿再次提出要求,全面排查隐患,彻底整改。一时不能彻底整改的,要压产减人,停产整顿。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腐败现象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查处力度会越来越大。   记者:官商勾结往往是一些小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的重要原因,有多起煤矿事故查出背后有腐败。   李毅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也是逐步深化的。在查处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时,我们发现有些事故背后不仅存在着工作人员的失职渎职,也存在着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现象。   通过专门调查,发现有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有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企负责人在煤矿非法入股;二是自己或支持亲友办煤矿;三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如审批权等发生权钱交易,成为违法违规行为的保护伞:四是参与瞒报事故或庇护事故责任人;五是袒护生产经营中的非法违法行为。   记者: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李毅中:这些问题引起了中纪委的高度重视。2005年8月份开始,中纪委牵头清理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非法入股煤矿,共有5356人登记入股煤矿资金7.55亿元,有7.09亿元已经清退了。我认为,清纠煤矿入股要制度化、经常化。与此同时,国家层面有法律,国务院层面有法规,加上司法机关的严惩,还有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举报,查处事故背后的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腐败现象,力度会越来越大。   记者:安全生产在具体工作中,有没有形成一套理论体系?也就是说,靠什么理论来指导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具体实践?安全生产有没有规律可循?   李毅中:近两年,我们通过探索初步形成了以“安全发展”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理论框架。这个理论,首先源于中央的决策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五中全会提出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六中全会把安全生产作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其次,安全生产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综合反映。我们安全生产理论框架是借鉴国内外经验,总结了安全生产的规律提炼出来的。建国以来一直到2003年,每年GDP的增长率和死亡指数呈现相关吻合,这就是规律。经济发展不仅要建立在资源环境能够承受的基础上,也要建立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   记者:具体突破和创新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毅中:“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设立了安全生产的专篇,第一次出现了两个约束性指标:亿元GDP事故死亡率,十万工矿商贸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国家统计局第一次把这两个指标加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共计4个指标纳入国家统计公报。这就使安全生产成为全社会的工作,纳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战略,以期进一步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这是推动安全生产状况好转的精神动力、理论支撑。   记者:搞好安全生产,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小煤矿关闭不了,有人说是由于经济政策没有到位。您认为应该制定什么经济政策?   李毅中:2005年底国务院116次常务会议确定的安全生产的12项治本之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经济政策。   我回忆了一下,这两年已有7项经济政策在实施:第一是高危行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从试点来看,效果很好。第二是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以往,小煤矿出了事故,矿主跑了,政府“埋单”。实行风险抵押金,办矿首先根据煤矿的规模交钱,万一发生了事故,用这个钱来处理事故。第三是国债资金支持煤矿还历史欠账。今年就可还清国有煤矿历史欠账。这样国有煤矿的安全保障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升。第四是山西省煤矿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包括4个内容:煤矿资源有偿使用、提取煤矿可持续发展基金、环保基金、转产基金。第五是煤矿资源有偿使用。这是近几年反映最强烈的一个最治本的政策。也就是说,你办一个煤矿,要先花钱买资源,这样才会珍惜,你就要提高回采率,就要投入,就要保障安全。这个政策现在8个省试点,希望尽快推广。第六是煤炭价格的市场化。国有重点矿收入多了,就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安全生产中去了。第七是煤矿和高危行业的安全商业保险。   【问题】   针对背景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要求:对策建议明确,有针对性,切实可行,字数在400~500字。

问答题 (一)  【给定资料】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很多人因外界的压力和内心的欲望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情绪。有专家认为,社会公众焦虑心态的产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必然,而引发公众焦虑的因素也是各种各样的。   汪然在广州从打工起步,国企、外企、民企都做过,几年前,汪然和两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苦心经营,如今工厂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而汪然却难有安全感:服装加工行业竞争激烈,政策、资金、市场等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带来业务上的不确定性,如订单无法预期,与银行、政府部门打交道时依然会遭遇“透明的天花板”,加之现在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虽然有保险,但不知日后能否成为足够的保障,现在社会发展如此快。汪然只能给自己订下“活到老,做到老”的目标。他说:“原来人们要求男人‘三十而立’,现在变成了‘三十而富’。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成为衡量成败的标准,好像30多岁你还没富,你这辈子就没机会了。一旦被这样的成功模板驱使着,不焦虑几乎是不可能的。”看着身边的朋友有的把孩子从小送到国外读书甚至全家移民,看着有的人不再信任爱情选择单身,看着厂里的年轻工人整天想着要赚到更多的钱……汪然也很迷惑:“人们把名望、地位、金钱当作成功,可拥有这些就是成功吗?我们的精神追求去哪儿了?”   刘军1990年技校毕业后进入山东某县机械厂,成为一名车床工。1998年,他已是厂里的生产班长。正当他对未来生活无限憧憬的时候,国企改革大潮席卷这座小城。县机械厂并入了市机械厂,刘军下岗了。十多年来,他的生活就像掉进了无底洞,心里总是没着落。刘军说,刚离开工厂那会儿,仗着年轻气盛,他学会了开车,家里凑钱买了辆小客车,在乡镇和县区间跑客运,虽然十分辛苦,但收入也不少,还算踏实。可几年后,一次意外导致车辆几乎报废,他受到很大打击,也没有了开车的信心。从那以后,他又和老乡贩卖过蔬菜,跑过销售,生意总是赚少赔多。2007年,6岁的儿子上学了,妻子又因病住院手术,家庭负担更加沉重,刘军的脾气越来越暴躁。2010年,刘军通过招聘成为市政公司的一名维修工,并将中断多年的养老保险续上了。表面看,日子总算稳定了,可他还觉得底气不足,每月1400元的工资,只能勉强应付生活,将来孩子要上高中,读大学。单靠这些钱是根本不够的。   工作了5年,正准备结婚的李纲突然陷入了极大的焦虑,他和女友虽然都在广州上班,却都没有广州户口。没有户口,就没法在当地领结婚证,就难以申请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将来孩子上学更是难题。上大学、读研、上班,李纲在这里生活了几年。猛回头他发现这座繁华的城市,原本就和他无关。高房价下,很多地方出台了住房保障措施,但是,外地户口人员多被排除在外,如果没有当地户口,包里揣着钱,也难以买房买车。   在同一座城市中,因户口不同造成用工壁垒、社保差异、待遇悬殊……由此带来的“人群排斥”。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新的人群“隔离”。生病了该去哪医治?孩子还能不能正常上学?年老后能不能领到养老金?这些问题都增加了他们心中的焦虑。   “不找关系,办点事还真难。”广东一家企业老板程强说。去年底,他去当地工商局办某项手续,折腾了两天也没办完。后来托人找了个朋友。半天就办好了。刚刚而立之年的小陈,一年收入近20万。但他还是不满足,有车有房,但还是会说,同学开了几十万的车,自己才开七八万的;同学住的是几百平米的大房子,自己还住在两居室,心里很不舒服。于是炒股,买股票、基金,但是心里焦虑,觉得不如别人好。   英国一项研究称,世界都在进入“快生活”,全球城市人走路速度比10年前平均加快了10%。而其中位居前列的几个国家都是发展迅速的亚洲国家。事实上,快节奏以及强调“快”也成为一些中国人现代生活的标志,一些人热衷赶时间,到处都要快节奏:手机在响,电话在催;最爱“快进”,狂点“刷新”;寄信要特快专递;拍照要立等可取;坐车选择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做事最好名利双收;理财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还要有现房现车。一些人总是把每一天都当作打仗来过。中国“快生活”让许多中国人感到疲惫和困惑,也有学者质疑:“一切问题真的都是速度的错吗?”   【问题】   给定资料中反映了社会上人们出现的各种焦虑情绪,请就政府如何缓解民众的焦虑情绪提出对策建议。   要求:对策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400字。

问答题 (十九)  【给定资料】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已经增长到近2.6亿人。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也在加速。但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给春运带来很大压力。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其中包括了农村进城人口,但这部分人没有被纳入城市社保体系。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有承包地,有家、有根。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某的话说,他们“被城镇化”了。如今,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仍然流动在故土和打工城市之间,仍然在为一张春运火车票而苦苦守候在寒风里。要真正解决“春运难”,就是要让农民工从“候鸟式”的来回迁徙过渡到在城市定居下来。   观察春运难,除了审视城乡二元结构,也不得不审视区域发展不平衡。一名在广州打工的农民工在网上留言说:“我没票回家,虽然家里已经准备了好几个姑娘相亲。”他希望在西部的家乡能发展起来,自己早点返乡就地打工。“如果国家努力实现经济布局的均衡化,在每500公里左右的半径形成几个城市构成合理的经济中心区,迁徙式的务工大潮就会平息,‘一票难求’也将不复存在。”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名誉会长包某表示,如果资源仍然过分集中于“北上广”地区,春节火车票只会越来越难买。   心安之处即故乡。帮助农民工扎根城里,在哪里过节都有家的感觉。那时,回老家就只是一个选项,而不再是唯一选择。   【问题】   假如你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结合“给定资料”,针对春运难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要求:条理清楚,所提措施具体、有针对性,不超过400字。

问答题 (十二)  【给定资料】   1.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写道:“生活之所以发生,乃因我翻动这些书页。”然而今天,这种笼罩在阅读上的神圣光辉正在日渐暗淡。我们有影视、有动漫、有网络,我们在忙碌地工作、浮躁地生活,我们追逐时尚、享受娱乐。时至今日,“阅读”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今年年初出版的《读书》杂志刊载了某著名教育专家Z的论述:“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一个不读书的人是一个缺少精神力量的人。然而,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阅读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2.北京的砚楠已经上初三了,在她的记忆中,认认真真从头读到尾的课外书,大概也就是小学时读过的《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了。“小学高年级时忙着小升初、上各种补习班,根本没时间看课外书,上了中学后有了手机,看书就都在网上了。”   上海针对29所小学和26所中学所做的调查显示,小学生完成作业后,阅读课外书的比例不到50%,初中生的这一比例为42%,他们主要阅读的是作文书、教辅书和课本。   学者们还有另一层担心。四年级前从未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可能缺乏读完整本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能力是可以迁移的,迁移为对整体事物的把握能力。因此,小时候缺少阅读完整图书的能力,长大后可能会缺乏对整体事物、整个团队的操控能力。“我们都说现在的孩子是聪明的一代,但是只注重学业,正在使他们丧失更多的能力,就有可能成为愚蠢的一代。”   2012年4月23日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为了解大学生的阅读状况,某报对1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你平均每天花多少时间读书?”对于这个问题,43%的大学生选择了“1小时以内”,28%的大学生选择了“1~2小时”,18%的大学生选择了“2小时以上”,另外有11%的大学生选择了“几乎不读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个问题是,“你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大约多久?”48%的大学生选择了“4小时以上”,32%的大学生选择了“3~4小时”,17%的大学生选择了“1~3小时”,仅有3%的大学生选择了“1小时以内”。   采访中不难发现,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天不上网就很难受,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每天都需要。”大学生小魏说出了大多数学生的心声。“如果一天不读书,你也会这样吗?”听到这个问题,小魏笑了。她说,大家每天都在上课,但是课外连着几天不看书也挺常见的。   3.如今是信息时代,信息海量膨胀,生活节奏加快,这种阅读环境,促使人们要进行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甚至跳跃式阅读。   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常阅读的图书类型中,休闲娱乐性图书和考级考证书籍排在前两位,分别达到35%和30%;紧随其后的是时下畅销书,所占比例为24%;经典名著则鲜有人问津,仅为11%。采访中,不少学生表示喜欢轻松的阅读,比如看漫画、杂志,这些书籍一般配有大量图片,只需浏览,看起来不费劲,仅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对自己比较偏爱的书籍会精读或重读。   有专家指出,虽然当下已进入“超音速发展时代”,但在读书、修养身心等方面,仍需要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缓慢和淡定中,读者的智慧、情趣才能与书中韵味更好地衔接,思考、质疑和沉淀等精神程序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然。   专家呼吁,教育者和家长在指导孩子读书时,应该提倡用慢阅读的方式,要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培养孩子们恬淡闲适、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阅读风格,从文字中寻觅高品质的乐趣和意义。   4.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常都在读什么书?调查中,54%的教师选择书籍的标准是“自己喜欢的书”,25%的教师选择“公认的经典、有思想内涵的书”,19%的教师选择“对工作有用的书”,2%的教师选择“最畅销的书”。   从教师“读得最多的书”选项中,不难看出教师们在“喜好”和“现实”间的矛盾。60%的教师称平时读得最多的书是“跟教育工作相关的书”,41%的教师称读得最多的书是“教材和教辅资料”。这说明,一方面农村教师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但另一方面却因为工作实际或手中书籍较少等原因,读得最多的书仍显单一,大多跟“教育工作”相关。相对而言,语文教师的阅读面稍广一些,大多数人平时会看些小说和散文,也读些中外经典名著。但他们坦言,很多时候读这些书不纯粹是因为兴趣,而是上课需要。“每次到图书馆或者书店,都会不自觉地走到教辅教材的书架旁。”安岳县龙台镇一位小学教师有些无奈地向记者表达他内心的矛盾,“总觉得多看一本《怎样教学生写好作文》比看一套《家》《春》《秋》更有用。”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走进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等等。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而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这种风气只会导致社会大众视野越来越狭窄,心态越来越浮躁,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一个专门经营图书的网站公布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父母认为读书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然而家长在图书的选择上却与孩子有较大不同:孩子最喜欢看的图书类型是“小说”和“人文社科”,而家长希望孩子看的是“科普”和“励志”类的图书。还有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父母去书店只给孩子购买与学习进度相关的教辅书或者作文集。访谈中,一些高年级学生表示,每逢新学期开学,老师推荐的一些“较好”的教辅书受到家长们的追捧。   5.读书问题历来有着较高的关注度,领导干部读书问题的讨论更引发了网友的热情参与。在“你觉得领导干部最管用的学习方式”的调查中,认同“读书自学,日积月累”是最管用学习方式的网友成为压倒性多数,占全部投票人数的66.1%,约2/3。网友“枵腹从公”认为,读书自学的动力源于自发,效果优于被动灌输。干部读书的表率作用有利于在党内和社会上形成崇尚知识的风气。热爱读书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民族核心价值的一部分。   而网友“昊东”留言说,作为一名在基层挂过职的干部,他感觉基层干部忙于日常事务和应酬,基本没时间读书。发动他们读书必须有价值观念上的引导,不然最广泛传阅的书籍可能会是官场小说。网友“米酥”认为,干部学习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必须进行的问题。读书学习如逆水行舟,不学习,干部的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有障碍必须克服。   对握有权力、肩负重托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读书学习从来不是个人的事情。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越是在关键时期,越要加强读书学习。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如果不能带头读书学习,不能坚持学以致用,不仅一个地方、单位的学习风气难以形成,工作也会因为思想贫乏难有起色,甚至个人也会由于能力不足遭到淘汰。由此而言,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执政能力。   6.2011年7月,拥有17年历史、曾被誉为“北京三大民营书店”之一的“风入松”书店关门停业,尽管经营者一再强调“只是因房租问题等待搬迁”,但至今仍未重新营业。据《南方日报》报道,“风入松”书店董事长王洪彬表示:因为书店房租价格已经达到每月5万元,超过承受能力,再加上网络书店的冲击,“风入松”已经难以为继。   提到经营了8年的时间简史大书坊,何方异常无奈:“房租到期了,有人开出更高价格。我们竞争不过,只好让出地方。”对当下民营实体书店遇到的困境,她明确表示:“最大的‘杀手’是网上书城的恶性压价竞争。他们可以做到6折进、5折卖,就是为了赚人气,赢点击率。面对这种不正常的市场竞争,实体书店,尤其民营实体书店,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文艺青年们只去书店却不买单,回家后精打细算地比较几个网店后选择价格最低的下单。你让独立书店怎么活呀?”在众多关于“光合作用”倒闭危机的议论中,博友“桂桥”这番话得到了“学而优”书店创始人陈定方在个人微博上的认同。这表明,由于当当、卓越等网络书店在搜索、价格等多方面都有显著优势,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构成了很大的冲击。事实上,人们还在看书,还在买书。不过,他们往往先在实体书店看书、挑书,再去网上书店买书。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线:实体书店自付店租做网上书店的免费“展厅”。   “当网络书店越来越吸引读书人的目光时,消失的不仅仅是一些传统人文小书店,消失的其实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这句话引自一本描述中国各大城市人文书店的读物一《独立书店,你好》。在“风入松”停业后,担忧书店发展的爱书人、豆瓣网友“瘦猪”表示:独立书店,现在“很不好”。   7.独立书店所面临的困境,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比起公营书店,民营书店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处在极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公营书店有着民营书店不敢奢望的优越的经营条件。”某书园总经理无奈地说:“公营书店无须担心房租压力,有政策性贷款和返税,在各地申请政府资金优先获得资格,有腾出物业的可供出租,有各类出版机构价格谈判的优势。”   在中国图书商报社社长孙月沐看来,制度的支持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书店的生存现状。“如果没有制度的支持,可能就会像大家呼吁的那样,独立书店一个个倒掉;如果有了制度层面的支持,我们就会拨云见日。”孙月沐认为,独立书店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因素。他认为,电子阅读器已经在无形中悄然改变着人们五千年来形成的传统阅读模式,网络商务的空前发达也使得网络销售、电子商务的大鳄们纷纷涉足图书销售,与实体书店展开恶性“价格战”。   8.“没时间看书”“生活节奏太快,静不下心来看书”“已经不记得多久没有好好看过一本书了”,这些现象在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很普遍了。   2011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4.25本,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6.78分钟。尽管新媒体带来了更多的阅读机会,但竟有50.7%的国民自感“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而同期的互联网使用调查则显示,国人平均每周上网时间长达19.8个小时,平均每天接近3小时。   国人阅读需求不高,尤其是纯粹的、非功利性的、富有精神营养的阅读需求低迷,这也许正是实体书店衰落的另一个“隐形杀手”。一位文化界人士表示,很难想象,在传统阅读方式日益让位给其他娱乐休闲方式的社会中,实体书店如何能获得兴旺发展?   某著名诗人L认为,公众并非没有阅读的愿望,但城市中缺少充满感染力和阅读氛围的公共空间,这恰恰可以成为城市实体书店的努力目标。“能够推动人们深度阅读,才是衡量一家书店生命力的最重要标准。一间好的书店,完全可以像知名的博物馆、美术馆一样,让国内外的游客慕名而来,成为折射出一个城市文化灵魂的重要场所。”   作为英国Saltaire书店的店主,戴维·福特认为:“民营书店想生存下去,不提供其他活动和服务,而仅靠售书是相当困难的。”在他的书店里,在扩大图书种类和重新布置上架图书的同时,每周四举办一次作家活动,同时以每杯1英镑的价格出售葡萄酒。据悉,这种形式的售书吸引了大量顾客。   位于日本东京涉谷区的Lim Art艺术空间设计书店,其经营上注重专业性以及经营和服务的多样性相结合。书店内部有图书及杂货卖场空间的同时,还有为艺术家、摄影家、作家出版书籍的办公室及为顾客设计邀请信、明信片和网站的设计部门。书店在艺术设计类书籍上也分类齐全,还会定期举办一些艺术摄影展及艺术家个人作品展活动。   9.面对众多书店的消失,“救救书店”成为众多爱书人与从业者的呼吁。某文化学者在《新京报》撰文称: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加拿大政府为独立书店购置电脑设备支付一半的费用,德国政府不仅免征书店的所得税,还在增值税上给予书店优惠;日本和韩国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护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   “政府补贴其实杯水车薪,不应该是简单的救命式的输血,还是希望给书店提供一些造血‘干细胞’。”某市新闻出版局F局长深感实体书店危机是一个“世界图书业共同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实体书店的经营者不要失去信心,社会上的爱书人也不要失去信心。即使在网络时代,实体书店依然有不小的发展空间。”F认为。   “英美独立书店的份额从1974年的84%跌到2010年的10%左右。”中国图书商报某记者提出,国外独立书店同样面临缩水的危局。但在书店数量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仍然有一批独立书店依靠独特的做法获得生存的机会。   在美国纽约,一名想开书店的人发动当地的社区居民一起集资7万美元,在当地社区开了一家名为“绿光”的书店,所有的过程都是大家一起来做的,从布置店局到开始装修,还有家长把这个作为教育孩子理财的好机会。最近,这家书店还扩大了店面。另一典型案例是美国的朱莉亚书店,该店店主在书店的网站上会每个月给读者写一封信,介绍书店的新书和活动,还在地铁站张贴一些书店的全年活动日历,顾客看到感兴趣的书就会到书店来买书。   10.某网站曾组织网民就实体书店的生存与未来进行讨论,结果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阅读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电子商务发展、网络书店的崛起,实体书店的衰落是必然的,不足为奇;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单纯地把实体书店视为普通的商业机构,任其没落和倒闭,政府应该加大对实体书店的帮扶力度。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灯塔,我还记得孩提时代父亲带着我一个周末可以一口气逛上十几家旧书店,书店是我文学人生的起点,可现在很多书店都消失了……”上海市政协委员   在独立书店遭遇寒潮之时,仍然有不少人心怀开办书店的理想。“我退休之后唯一的想法还是要办一个小书店,人与书俱老,书店永远是给你一个人生存的,永远是独特的,就像文学作品,而不是复制品。”人心能如此,书店便永远不死。   【问题】   近来,独立书店的生存危机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假定你是某市出版行政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实体书店倒闭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实体书店生存危机的具体建议,以供领导参阅。   要求:   (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具体,不超过100字;   (2)所提建议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问答题 (十三)  【给定资料】   1.一个问题总横在他们的脑子里,是在“北上广”被挤得像沙丁鱼,还是在老家当死咸鱼呢?   在他们对城市作出选择的背面,是城市对他们的选择:“北上广”抑或是小城市,都拒绝这些经济上以及心灵上均处于无根状态的人。   这些年轻人左右为难的旅程背后,是几乎一代普通青年艰难安放的前途与希望。   刘寅租住在北京东六环,每次在国贸打车,黑车司机在嚷嚷,20块,通县走不走?他非得纠正,是去通州吗?说的是一个地方,但他怕那个“县”字,一下子把他打回原形。   刘寅生在江苏一个县城,来北京工作了五年,月收入过万,两年没加过薪。他密切留意房市消长,观望了几年的结果是,手里的存款一路贬值,时至今日,他买不起北京五环内一套两居室的房子。   无车无房无根,撤离的念头连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越来越茁壮。他变得像罹患产前忧郁症的“卡夫卡”,买房、挤地铁、喝水,甚至呼吸空气,日常生活的一纤一毫,都让这个“80后”男人疲惫不堪,“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在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里,刘寅是北京市704.5万外省市来京人员之一,数字仍在往上走。这近千万人口数里,有许多像刘寅这样勉强的中下产,抵达了人生的某个瓶颈,幸福指数开始往下走。   还有“蚁族”,大学扩招后数量迅速膨胀的毕业生们,他们生活在郊区的聚集群落,月收入两千左右,可以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厕所,但决不能没有网络。如果在大城市打拼五年,没有实现梦想,他们大部分会选择离开,往往“三十而离”。据估计,北京地区至少还有这样的十五万“蚁族”。   北京市政府尚未完成由“管理”流动人口到“服务”外省人的华丽转身,而这管控的态势,随着1800万人口上限提前十年到来,愈发严峻了。2011年年初,一连串的新政又抬高了外地人的生存门槛:清理群租和人防地下室,房市限购令,车市限购令,以“纳税满五年”为条件,摇号另算。   有专家呼吁年轻人不要扎堆“北上广”,像是冥冥中四十多年前一个声音在感召,“去农村吧,去基层吧,广阔天地,大有所为。”   很多次,刘寅假设人生三种曲径分岔的可能性:   其一,滞留北京,继续苦哈哈的生活,能认识更多人,获得更多学习机会;   其二,回归南京准一线的市井,买车买房,吃吃喝喝,心宽体胖;   其三,回县城找块地,养鸭子喂猪,彻底的田园牧歌。   刘寅的下一站在哪里呢?   上个月,刘寅看了部叫《白蛇传说》的片子,里边一个角色最能诠释他对京城的感触,那是一个小和尚,叫“能忍”,忍到最后,结果还是变蝙蝠妖了。   相比小城市而言,大城市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廉洁高效的政务部门,更现代、更有质感的生活细节。这也就是念叨了几年,刘寅始终还没有离开北京的原因。关于人生假想种种,始终停留在浮着白沫的自来水、挤不上去的地铁、买不起的房子和无限虚掷的时间成本里。眼看着,孩子就要出生,他还在艰难地为去留做决定。11月4日,他做了个梦,他出国了,天上有一条金灿灿的中国龙在飞,正欢喜呢,一泡尿把他给憋醒了。一醒来就看见窗外灰蒙蒙的,没有远处和阳光,心忽然沉了沉。   2.2010年年底,曾静离开了广州,前往广东东莞常平镇一家外企做企划投资。谈起这段经历,曾静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当初“逃离”广州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真正吸引她的却是东莞这家企业“提供食宿”的福利。   “广州当时进行‘城中村’改造,我住了两年的农民房不能再续租了,而且要立即搬离。”曾静说,“你不知道在广州租房子有多难!租金与楼价一样急剧飙升,在公司5公里范围内根本找不到2000元以下一室一厅的房子,光房租就要占月收入的一大部分。”加上工作时间不固定,吃饭成了曾静面临的另一大问题:自己做太累,出去吃小店又不放心,所以她经常靠方便面、饼干、面包填肚子。   在大城市,房子贵、交通难、生活烦,票子不够花,成为很多身处“北上广”的人逃离的理由。那么,节奏缓慢、房价相对低廉的二、三线城市,真的就是“世外桃源”吗?   “当时我想,东莞虽然小,但企业提供食宿、工作时间固定,收入低点也无所谓。”曾静说,但真正到了东莞,她却感到诸多不适应:企业提供4人一间的集体宿舍,跟大学宿舍差不多。有些室友经常带小伙子来玩,深夜才走,这让她无法忍受;食堂还算令人满意,厂里每月还把补贴打到饭卡上,但晚饭后走出厂区,根本没有休闲去处,连看个电视也要待在食堂……   这还不是最难以忍受的。对26岁的曾静来说,现在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厂里生活圈子太窄,那些经常试着约她出去吃烧烤的小伙子,无论学识还是眼界都与曾静的要求相去甚远。这不由让她怀念在广州星海音乐厅听音乐会的日子,留恋在珠江边与友人聚会的时光。   几经考虑,2011年10月曾静又回到了广州,继续她辛苦的打拼。但和一年前离开广州时的心态完全不同,现在的曾静多了几分稳重与成熟:“工作虽然辛苦,但不会像以前一样心烦意乱。相反,我更加珍惜今天的一切。”   人生处处是“围城”。原以为在小地方生存,压力会更小、过得会更舒服,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有了大城市生活的经历,重新回到二、三线城市的“都市人”,感觉又跳进了一个“围城”。   3.促使李涵最终逃离上海的导火线是房东,“当时房东非要涨房租,一个房间就要涨500元,谈判了几次,根本压不下价来,突然就有一种要露宿街头的感觉。”恰好当时有个高中同学在邮件中告诉她,郑州的一个事业单位正在招人,让她赶紧报名。   “离开时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我记得特别清楚,在上海火车站的候车室,我拉着个行李箱,周围都是说着河南话的人。”李涵说,当时她心中只有一句话:“我就这样回去了,真的就这样回去了。”   一开始,父母并不知道李涵已经辞掉了上海的工作。当李涵告诉父母自己已在郑州一个事业单位上班时,父母才恍然大悟:“闺女回来了,郑州也行啊,也是个省城啊。”   朝九晚五,李涵的郑州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她也以为自己的一生就交待给郑州这个城市了。她甚至开始去相亲,“高中同学好多在郑州,不少结婚了,有的还有了孩子,我算比较落后的了,同学们很热心,介绍了几个,我都去见了。”然而接下来在这个事业单位中,李涵遇到了一些她很不能接受的事情,“每个月会发一些补贴,虽然不多,但是在郑州也算可以的了,我一个新人刚去没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无意中却得知和我一起进单位的另一个女孩有,同事说,因为那女孩的老爸是另一家事业单位的领导。”   同事张大姐劝李涵这些都要看得开,毕竟在中小城市,一切都要看关系,“有人罩着,那自然好办事,大树底下好乘凉嘛。”李涵也才明白,当时她选择“逃离”上海的时候,就有人说:“小地方,要靠爹!”张大姐还告诉她,每到年底的时候,大家都会排着队到领导家送礼呢,“不送礼,有时候工作都会保不住的,这叫怎么回事啊。”   来自河南农村的李涵明白,自己的父亲不过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在郑州不能给她构建什么关系网,“这种感觉很不一样,上海是累,但是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公司的薪酬奖励很明确,多劳就会多得,不会有这些弯弯绕,这些弯弯绕,我还真玩不好。”   从那开始,李涵就思考,自己到底回郑州来干什么?“其实不止那一件事情,我觉得周围人的思维和我也不一样,一到周末去参加同学聚会,感觉和他们谈不到一块,就是不在一个圈子里的感觉。另外我大学读的是传播学,做广告策划是最自然不过的,但是做了一个办事员,不能说低就了,就是有点使不上劲的感觉。”李涵也试图努力过,在单位有文化活动的时候,她总想露上一手,写出个漂亮的策划案,“但根本行不通,领导才不管你什么策划案呢,就是追求那种庸俗的热闹。”   夜深人静,李涵心中的两个“人”总是在打架,一方是上海,一方是郑州。几番回合下来,李涵还是决定离开郑州,重返上海。   回到上海,并不像李涵想得那么容易,老东家已经没存空缺职位,“先回来就是胜利嘛,我战胜了自己,我觉得自己不会再选择逃避,在上海,我相信什么都会有的。”   4.别人看来,北京的这些年里,外省青年们学会了大城市的傲慢;而在他们眼里,也许是小城市变得更加世故了。他们和北京出租车大叔聊人民币升值、突尼斯的城管和利比亚独裁者,那时候他们觉得地球是平的。回到小城市,年轻人们忙着老去,城市忙着建新城,忙着变“堵”,忙着让房价跟一线城市看齐。   刘沛因为姥姥身体不好,在北京待了七八年后,回到老家成都。爸妈都是下岗工人,给不了什么便利,他找回老本行,就职成都某家电视台。结果,他名牌大学的学历和流利的英文,都成了负累,同事看不惯他的高调,背地里说:“北广毕业的又咋样,还不是跟初中生一样在扛摄影机。”地方电视台禁忌多多,连2009年那起成都公交车自燃事件也被禁止报道。倒是各种婆媳矛盾、老婆和小三掐架的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   身边人踊跃买房买车,这是成功人士的象征,哪怕最便宜的QQ车,也得先补缺再说。有时他们抱怨,唉,又堵车了,话语里带几分家乡经济蒸蒸日上、迈入“堵城”的自豪感。刘沛骑自行车上班,别人纳闷:“你咋不买车呢?”逍遥惯了的刘沛说:“骑车15分钟就到,买车干吗?”   “装了windows7的系统,就用不惯windows98的了。”刘沛很是水土不服。   为了增强他的归属感,有人给他介绍了一桩亲事,对象是某税务局局长的女儿。媒婆激励他:“娶了这姑娘,你的人生少奋斗二十年!”刘沛许多女性朋友便如是,回老家找个科级以上中青年干部结婚,从此安下心来。刘沛鼓着勇气出门了,结果实在没看上。   刘沛在成都的生活维持了一年。生活高度同质化、模式化,出门跑现场,看来看去都是那几个人;总是去九眼桥的苏荷泡吧,每次都坐同一张桌子,隔壁桌的也都是同样的面孔;到了后半年,刘沛脑子都有点钝了,每天上班就止不住地想,晚上吃什么玩什么。   5.“逃离”广州对刘梅来说,无奈的成分小一些,更多的是一种不被认同感,“当时经济压力其实也有,但更多的是寻求一种平衡,我在广州能得到什么,耳边是听不太懂的粤语,亲人又那么遥远,照顾不过来;而回到重庆这些似乎都能得到解决。”   仔细盘算了一下,刘梅一年前从广州回到了重庆万州,“身为重庆人,总觉得回到家应该大有用武之地。”在广州的时候,刘梅在一家大公司的大客户部工作,主要服务一些重要客户,“给他们做活动,写文案。”   然而在重庆万州工作了不到一年,刘梅感到种种不适应,“在广州给客户服务的时候,就是谈案子,在重庆万州这边客户并没有那么国际化,拼的全是酒桌上的功夫,喝酒喝好了,文案写得不行,这单子咱也能签下来;还有一次,我和另一家公司比文案,我的案子应该是一流的,但是没想到,那客户还是签了那家公司,后来才知道对手有熟人关系,并送了礼。”   回到重庆万州的刘梅深刻感觉到“人生地不熟”,“这是我的家乡吗?我为什么一点优势都没有呢?”更让刘梅痛苦的是这样一次经历——有一次她好不容易签下一国际客户,当时要给这家公司做一个酒会,邀请函上写着“请着正装”。但是隆重出场身着晚礼服的她发现,“就我一个人身着晚礼服,像个什么似的,其他人穿什么的都有,还有人穿着拖鞋就过来了,有的人带了孩子,孩子在现场大呼小叫,让客户很不满意。”   刘梅一直在思考,是不是自己要求过高?“从广州回重庆,真的是怀着抱负的,要做点事情给家乡的,但是没想到是这个样子。”就这样,刘梅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任何东西,又回了广州,“现在想开了,广州虽然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但是我应该适应这里,应该把这里当成我的第二故乡,也许我还会回到重庆的,但不是现在。”   6.2011年10月,某报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内容如下:   “逃离”一直在继续,就如涌入从未停止。“北上广”的繁华与耀眼之下,各色人物有着异样的命运。成功者如鱼得水,享受着城市文明的不尽福祉;失败者穷困潦倒,品尝着冰冷都市的残酷无情。更多的人居于二者之间,谈不上失败,亦难言成功;虽不算困窘,也不见腾达之希望。他们,对于大城市有着复杂的情感,留下无望、弃之不甘。最终,这群人开始分化,有的固执坚守,有的识趣逃离。之于前者,往往难逃蚁族、房奴、孩奴的宿命;之于后者,仿佛不远处有了可期的美好前景。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从来不是温情脉脉之所。与钢铁丛林相契合,其间多奉行优胜劣汰的法则。若要立足,一番打拼在所难免。这个时代,大城市生存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一方面,随着数十年的城市化扩张,“北上广”发展空间日趋饱和,人才吸纳能力并没有预期中那么强大;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大量毕业生滞留“北上广”,无论是人才结构,还是绝对数量,高校毕业生都与产业需要不甚合拍。   没有哪个城市可以无限扩张,从世界经验看,一定时期逆城市化进程必将出现。今天的“北上广”,已经处于饱和边缘。恰如一辆拥挤不堪的公交车,虽仍在蹒跚前行,却早已载不起更多人的寻梦旅程。继续涌入,或许并非最优选择。除非你有足够的能力与机会,自信能在一场惨烈的淘汰赛中笑到最后。   如今,我们把目光投诸“逃离北上广”的那群人。其后的动因显而易见,合理性也毋庸置疑。无论专家还是市民,都对这种趋向表示认可。言语间,“选择离开”大有化身为理性回归、民智成熟的同义词之势。在公众的朴素期待中,“逃离”不失为个人与大城市双赢之举。就这样,“无奈放弃”被美其名曰“理性选择”——“逃离”不再是失败,而是审时度势的观念升华。   此等说辞固然冠冕堂皇,实际上却陷入了预设的陷阱。对大城市的迷恋,真的只是基于观念?甚至,“北上广”的拥挤效应,真的可以归因于“大城市崇拜”?须知,从来没有人天然偏爱冷酷、杂乱与拥挤。所谓年轻一代的大城市情结,不过是个伪命题。考虑到资源分配倾斜到无以复加之地步,谁不想留下分羹一杯呢?   另一层面,需要反思大城市存在着怎样的淘汰机制。是基于能力的遴选,还是基于家世的纳斥?现实中,上述两者并存,且很多时候后者重于前者。正因为如此,“逃离北上广”并不那么令人欣喜。要知道,离开的可能恰是事实上的精英。首先要有公平的竞争,其后才有“合理的离开”。若竞争不公平,则“逃离者”必会带走创造力。最终,一个城市的运转效率将被拖累。   7.“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蚁族现象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就“年轻人是否应该逃离北上广”问题,一些专家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党国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不需要逃离。但国家应该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应该在中小城市部署一些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不能把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搞成“大而全”的经济体。“蜗居”和“蚁族”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工资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劳动力市场不均衡的问题。中国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太强、劳动时间太长,出现了马克思讲过的那种“恶性循环”,加剧了失业问题。政府应严格实行有关劳动保护的法律,坚决处罚过度盘剥劳动者的不法商人。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我认为逃离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大学生蚁族的出现,一是由于我们的大学教育不仅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且还无目的的扩招。二是因为当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还是简单加工,服务业不够发达。现在的蚁族,大部分都是地方院校毕业生。他们所受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无效的。因此只能从事低工资的工作。他们之所以集中在“北上广”这样的大都市,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找到一份工作。如果在其他地方,连这样的工作都难找。越是不发达地区,工作机会越少,市场性的工作工资越低,而铁饭碗则被权势家族垄断。   秋风(知名独立学者):谁有资格让他们离开?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生活、工作、定居的地方的自由。再者说了,逃到哪儿?如果北上广都找不到机会,那其他地方就更没有机会。大学生们之所以在毕业之后,聚集在“北上广”,是因为这里的机会相对来说还多一些,因为在这里,蛮横的权力似乎被庞大的人口稀释了,而到了地方上,那里的权力更为霸道,权力和财富在极少数寡头内部世袭,庶民子弟基本上没有任何上升空间。   高尚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在哪里发展是个人的选择,年轻人喜欢在大城市接受挑战也无可置疑。不过,这需要这代人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过这个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目前一些资源过于集中在个别城市,现在中央提出了新的城镇化路线,要发展中小城镇,我想这会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   张千帆(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这也是一个自愿选择,但是制度还是会影响选择。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如果想留在“北上广”,就要做好长期当“房奴”的准备。这不止是在中国如此,在发达国家也是一样,纽约、东京、首尔的房价要比目前京沪还高许多倍,所以青年应该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方面,我也希望中国的资源不要过分集中在京沪等大城市,尤其不要通过国家控制农产品价格、控制农业地区的工商业建设、控制民营企业信贷、区别对待城乡福利和医保等强制性措施人为加大地区差异。让中国各地通过自由和自主发展产生更多的北京、上海、广州,为不同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平等的资源、机会、希望乃至梦想,才能分散“北上广”的人口和就业压力,延缓这些中心地区的房价上涨。   刘瑜(剑桥大学讲师、哈佛大学博士后):我觉得那些已经在“北上广”有稳定工作、住房的人轻轻松松地说“年轻人应该逃离北上广”,好像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真的很不容易,他们唯一的过错就是出生晚了几年,结果位子、机会都给“50后”“60后”“70后”给占了,哪怕他们在才智方面并不比这些人差。不过另一方面,一个社会的机会和位子并不是恒定的,转型社会更是如此,年轻人慢慢来也能干好。如果我现在大学毕业,是不会为了留在北京而留在北京的,假如在北京待了几年,事业毫无起色,不妨考虑去外地。以中国的规模与人口,“小型版”的“北上广”完全可能——或者说正在——在“北上广”之外出现。按照中国城市化的进度,目前中国不到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离发达国家80%、90%以上人口城市化的比例还很远,二线或三线城市还有相当的发展潜力。   【问题】   “给定资料1”提到当代许多年轻人的生存困境:“北上广,抑或是小城市,都拒绝这些经济上以及心灵上均处于无根状态的人。”请根据全部给定资料,提出突破这一困境的应对之策。   要求:条理清楚,所提对策具体、有针对性。不超过500字。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

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