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 题王微信公众号

    题王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题王网”真题密题、最新资讯、考试攻略、轻松拿下考试

单选题

以下有关平衡膳食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发布日期:2021-03-17

以下有关平衡膳食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A

膳食中所含营养素数量充足

B

膳食中所含营养素种类齐全

C

膳食中鱼、肉、奶、蛋所占的比例较高

D

膳食中摄人的营养素比例适当

E

摄入的营养素与人体需要能保持平衡

试题解析

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又称合理膳食或健康膳食,在营养学上指全面达到营养素供给量的膳食。这种膳食意味着:第一,使摄食者得到的热能和营养素都能达到生理需要量的要求。第二,要求摄入的各营养素间具有适当的比例,能达到生理上的平衡。获得平衡膳食是制订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标准的基本原则,也是研究人类营养学以达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最终目标[1]。

中文名
平衡膳食
概念
人们对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需求
内容
粗细混食,荤素混食,合理搭配
外文名
BALANCE DIET
举例
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
每日所需热量
1000大卡热量

不正确

不正确,读音bù zhèng què,汉语词语,指不符合事实、观点的错误。

中文名
不正确
读音
bù zhèng què
外文名
Incorrect;wrong
释义
不符合事实、观点错误

阐述

阐述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ǎn shù,意思是阐明陈述。出自《探索集·再谈探索》。

中文名
阐述
拼音
chǎn shù
词性
动词
注音
ㄔㄢˇ ㄕㄨˋ
外文名
expound
近义词
论述,叙述,阐明,阐发
释义
阐明陈述
出处
《探索集·再谈探索》

标签: "暂无标签"

题王网让考试变得更简单

扫码关注题王,更多免费功能准备上线!

此试题出现在

公卫助理医师

综合笔试

去刷题
热门试题热门资讯 相关试题

What are the two objectives in presenting a new structural item?

人力供给预测包括()。

集中性

甲公司与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5年9月3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不可撤销的销售合同,双方约定,2016年1月20日,甲公司应按每台52万元的价格向乙公司提供A产品6台。2015年12月31日,甲公司A产品的账面价值(成本)为280万元,数量为5台,单位成本为56万元。2015年12月31日,A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为50万元/台。销售5台A产品预计发生销售费用及税金为10万元。2015年12月31日,甲公司结存的5台A产品的账面价值为()万元。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应如何定位?

有机硅树脂能耐高温,加()可达400℃。

何谓凝集反应?一般可分几种?

结构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从功能出发,自顶向下地完成系统的研制工作。

锚喷支护效果监测内容不包括()。

(二)  【给定资料】  如果地铁站台或者行驶中的地铁列车失火了,大量乘客如何有效疏散?如果12级台风登陆上海,那些高层建筑上的玻璃幕墙顶得住吗?……这一个个“如果”,都是上海某大学防灾救灾研究所的一个个科研课题。  上海某报记者报道:最近在全市开展的“我为城市安全献一计”活动,引起了研究所专家们的密切关注。一方面,他们为市民居安思危意识的增强和诸多防灾好点子欣喜;另一方面,专家们很想提醒:“防灾不能只考虑技术手段——给城市打造‘金刚罩’,更得在‘人防’上多下工夫,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大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城市公共交通若都能配备全程监控,运行和安全系数就更高了”;“上海越江隧道已经有10多条,针对可能遭遇淹水事故的危险,不妨装上安全阀门,需要时可用来挡水”;“预防高楼玻璃幕墙掉落,应该对建筑做整体风洞试验”……这些意在为城市套上一个水火不侵“金刚罩”的设想很有道理,提出这些建议的专家中不乏院士。  “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一座城市不可能为了防范一些小概率的灾害事故,不计代价地增添防灾设施。”该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地下建筑安全与灾害的H博士对地铁渗水和隧道渗水实地考察过多次,他对于一些学者提出为越江隧道增设“挡水阀门”的建议并不完全认同。他说:“据我了解,国内有个别隧道安装过这样的阀门,但可以想象,常年用不上;后来有一次搞演习时决定用一下,却发现阀门由于年久失修,机械失灵,根本没法动。”  H博士想用这个案例说明两个道理:第一,为了小概率事故而砸重金设防,心理安慰作用远远大于实际作用,要不要这么做,应全面考量;第二,如果装备上了,则怎样保养维护,工作人员能不能熟练操作,都是必须重视的“人防”环节,否则,当有朝一日预想中的特大灾害真的发生,“金刚罩”极有可能派不上用场。  “防灾设施,从理论上说总是不足的,因为它们应对的往往是适当程度的、发生概率较高的灾害事故。”研究火灾防范的C研究员力挺H博士的观点。这位研究员对轨道交通实地考察过多次,他关注的焦点是地铁站点和车厢里的消防设施。他注意到,站台和车厢里的屏幕会经常播放视频,告诉市民一旦发生火灾险情如何紧急疏散,强调必须做到的一些要领。  当被问道“地铁里有没有专门的消防逃生通道”的问题时,C研究员回答:上海地铁的逃生通道,其实就是我们平时上上下下的那些楼梯,并没有其他特殊通道。他说,一旦有险情发生,要减少人员伤亡,最关键的是工作人员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有序地疏散人群?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演练;我们现在似乎更看重灭火器数量够不够?是不是放在容易找到的地方?但险情出现时现场肯定乱,工作人员能不能及时顺利地拿到灭火器?会不会熟练使用?这些都是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或许有乘客就在灭火器旁边,但又有几个人会用?  “老实说,怎么用灭火器,我还真不知道。”说这话的,是另一位年轻的研究员Y博士。防灾专家也不会用灭火器?她坦率承认,并随即以此为例指出了城市公众教育的许多薄弱环节。  “无论社区里的大爷大妈,还是写字楼里的白领,防灾知识都是从小册子、展板、讲座或者网络上看来的。且不说所知有限,即使认为不少人一无所知,也并不为过。而且就算有人并非一无所知,也未必有用,因为没有转化为能力。”Y博士说,汶川大地震、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发生后,很多单位都搞过安全演练,可很大程度上是“演戏”。大楼里有消防箱,但如何打开?消防箱里有灭火器,但如何操作?应急避难场所在哪里,怎样利用?这些关键的内容,演练过吗?再说,演练一次肯定不行,就算学到点东西,很快便会淡忘,必须定期训练。日本人应付地震有一套,那是在定期、再三的演练中练出来的。  在这些专家看来,“人防”的漏洞和缺陷,远比“技防”不足更可怕。  专门研究风灾防控的Y博士曾多次去浦东陆家嘴,这一地区有几十栋玻璃幕墙大楼,且不止一次发生过玻璃掉落事故。这些玻璃幕墙建筑能不能抵抗12级以上大风,这正是她的科研课题。她告诉记者,大风常被认为是玻璃幕墙掉落的“元凶”,但实际上,在建筑工作安装玻璃时可能就已经埋下了隐患。  “在安装时,把螺丝拧得过松固然不行,但过紧也会使玻璃幕墙受力失衡,从而出现细小的裂缝。”她说,如果把大楼玻璃幕墙的掉落视作对城市安全的一种威胁,那么减少威胁的关键同样在“人防”。如果在定期清洗幕墙的同时,增加一道“体检”关,绝大多数玻璃掉落事故就可以避免。  【问题】  根据给定资料,对专家们所说的“技防”“人防”加以解释。  要求:精确、简明。不超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