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 题王微信公众号

    题王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题王网”真题密题、最新资讯、考试攻略、轻松拿下考试

教师公考类 | 军转干部

科目:

天津

[切换]
题库
练习
考试
资讯

模式切换

0 0 0
我的错题 我的收藏 学习笔记

章节目录

问答题 (二十)  【给定资料】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主要来源于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连续遭遇雾霾天气,空气糟糕到让人难以忍受,而空气质量预报却显示“轻度污染”。环境  专家解释,出现这种不一致的原因,是官方预报系统以PM10(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可吸入微粒)作为评价因素。“如果官方能够预报PM2.5浓度,当然是一件好事,像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敏感人群,可以根据预报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少去户外,做好防护措施。”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宋某说。  人就像一部精密的仪器,每一个结构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我们的呼吸系统,天然地有着阻挡污染物的能力,那些较大的污染物,在经过鼻腔、咽喉时就已经被阻挡,即便是能够进入气管、支气管的脏东西,也可以随着气管内纤毛的运动,被运送出呼吸道。不过,人体也处处存在漏洞,对于微小的颗粒物,呼吸系统的屏障就无能为力。除了自己“干坏事”,细颗粒物还像一辆辆可以自由进入呼吸系统的小车,其他致病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会搭着“顺风车”,来到呼吸系统的深处,造成感染。  细颗粒物还有很多“办法”诱发心血管疾病。比如,细颗粒物可以直接进入血液,诱发血栓的形成。另一个间接的方式是,细颗粒物刺激呼吸道产生炎症后,呼吸道释放细胞因子引起血管损伤,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  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城市大气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与居民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多环芳烃进入人体的过程中,细颗粒物就扮演了“顺风车”的角色,大气中的大多数多环芳烃吸附在颗粒物的表面,尤其是粒径在5毫米以下的颗粒物上,大颗粒物上的多环芳烃很少。也就是说,空气中细颗粒物越多,我们接触致癌物——多环芳烃的机会就越多。  还有一些发现,让人更加担忧。近年来的一些报告显示,人类的生殖能力正在明显下降,环境污染被认为是罪魁祸首。来自波希米亚北部的一项调查,对接触高浓度PM2.5的孕妇进行了研究,发现高浓度的细颗粒物污染可能会影响胚胎的发育。更多的研究发现,大气颗粒物的浓度与围产儿、新生儿死亡率的上升,低出生体重、宫内发育迟缓(IURG),以及先天功能缺陷具有相关性。  从公开的科研资料来看,对PM2.5的研究很多聚焦于肺脏。研究者们从肺脏的毒理学研究人手:以PM2.5对4组大鼠每天进行1次染毒,连续进行3天,再向这些大鼠的肺灌洗液并对肺组织病理切片分析后发现,PM2.5能够引起肺部血管通透性的改变、肺细胞损伤和加重氧化应激损伤。在高剂量染毒组,大鼠肺部炎性细胞渗出,肺间隔水肿。  有研究机构曾做过一项采集北京城区大气中的PM2.5,以人肺泡上皮细胞株(A549)为模型进行毒理作用研究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以25、50、100、200μg/ml等不同的染毒状况进行对比发现,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PM2.5可引起这些细胞的炎性损伤。  “种种证据表明,目前这些小颗粒物对细胞损伤已是公论。”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某介绍说,当这些小东西进入人体后,一般直接到达支气管和肺泡,甚至可以进入血液,其吸附的重金属氧化物或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危害很大。  为此,国家环保部公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是我国目前最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性规划,它首次提出将大气污染治理实施联防联控与属地管理相结合,并规划了京津冀、长三角等13个重点区域,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要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6%,为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实现“美丽中国”保驾护航。  【问题】  请根据“给定资料”,为某网站写一篇短文,向社会介绍PM2.5,以增强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要求:  (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通俗易懂,表达简明;  (3)不超过400字。

问答题 (九)  【给定资料】  资料1  2011年2月,科技部发布通告,经调查核实,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同意,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某等2005年所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李某被西安交通大学解除教师聘用合同。这是中国首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  2006年以来,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接连身陷“造假门”事件,使这些国内顶尖高等学府遭遇到信任危机。清华大学医学院某院长助理,因在个人履历、学术成果材料中把他人论文作为自己的成绩,涉嫌学术造假,被撤销教授职务。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某院长,因申报评奖材料中将他人论文列入自己成果清单,被免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职务,相继又被免除教授资格,终止聘用合同。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某院长,因“汉芯”系列芯片造假骗取国家上亿元经费,被撤销学院院长职务,教授聘用合同也被解除。据调查,该院长负责的汉芯团队所研制的成果,其实结构简单,并不能单独实现指纹识别和MP3播放等复杂演示功能。  韩国胚胎干细胞研究带头人黄禹锡科研组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被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认定为有意造假,首尔大学解除了他的教授职务,韩国政府也取消了授予他的“最高科学家”称号;检查部门以诈骗、侵吞研究经费和非法买卖卵子等罪名向黄禹锡提出指控,首尔高等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年。  王某在上世纪90年代就获得了杰出青年基金,被公认为最能不顾其他杂事只管埋头做科研的年轻数学家。因为要做意义非常重大的课题,这位年轻的数学家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但当杰出青年基金三年到期验收的时候,因为论文数量不够,很难通过。最后,迫于验收的压力,他把本可以发表的长达100多页的关于他三年里所做的那项杰出研究的论文生生拆成了五篇来发表,就为了能凑够论文数量以通过验收。  有权威机构公布了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80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60%的人承认他们曾经花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相当比例的人承认曾抄袭过其他学者的成果。  资料2  某报刊记者小S,就最近几年我国学术浮躁,采访了一位教育界的评论家刘某。刘某说:“近年来我国学术浮躁事件曝光日益频繁,民众对学术浮躁的质疑、举报和批评之声日益激烈。”刘某认为目前学术浮躁多样化,他举例说:“请人代劳抄袭造假是中国大专院校流行的学术造假手段。大专院校的领导干部工作繁忙,自然就请人代劳。老师请大学生代劳抄袭,成为各科专业老师教授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潜规则。在校大学生帮助主管老师撰写各种各样的论文现象时有发生。”刘某还说,拼凑编辑造假也是当今最常用的手段。一篇用拼凑编辑手段造假完成的文章或者著作表面看上去非常完整,也非常有条理,有数据案例,还有历史名人的经典思想观点佐证,文笔文法基本上也没有大的错误。可是仔细阅读研究就可以清楚发现,作者根本没有自己创新的思想观点,所有看上去比较重要的思想观点不是引用历史名人的,就是抄袭民间大众的。  刘某告诉记者小S,几年前有一位回国朋友揭露,曾经在中国畅销的欧美名家撰写的经营管理著作,绝大部分都是中国编辑出版机构社撰的造假书籍,连所谓欧美名家姓名履历、大学研究机构名称都是假的。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记者小S听到委员们最多的发言就是:目前,学术界浮躁虚假之风盛行,泡沫论文、虚假奖项等现象泛滥,许多科技工作者不能够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浮躁虚假之风已经成为阻碍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大绊脚石。  有专家学者认为,近年来出现的学位论文抄袭事件,共同的原因是在平时培养中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很少,在审阅学生的论文时,导师放宽要求,甚至有的老师根本就没认真审阅。某大学副校长朱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导师不仅要在知识传授和方法训练上指导学生,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诚信素质、学术品德。  某省人大代表、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赵某分析,现在的职称评定体制存在问题,很多行业评聘都要论文,这就给“造假行业”的存在提供了土壤。目前造假团伙已成行成市,只要愿意出钱,可以包写论文,还可以包发表,不同级别的杂志都可以。他建议,政府应严厉打击学术造假背后的“造假产业”。  某省人大代表、大学校长胡某也表示,对学术造假,法律上很难界定,国内也曾有几例因学术造假告到法院的,但论文毕竟不是专利,怎么算造假不好说,也没对他人造成直接的危害,最终都不了了之。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越来越多,而且是越来越长;书越出越多,而且越来越厚。但在重要科技领域具有开拓性和原创性的成果却很少;科研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大量存在。  资料3  前不久,湖南岳阳市人民政府宣布,经过当地有关部门两个多月的奋战,成功破获一起涉及福建、湖南、浙江三省的瘦肉精生产、销售案件。  与以往类似事件不同的是,这次竟从饲料中检测出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苯乙醇胺A。同时,从浙江大学教授邹某处查获含苯乙醇胺A的饲料1500公斤,并对其实施刑事拘留。  如果说此前的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抓抓利欲熏心的销售商家源头,问责一下管理不严的监管部门,尚算一种对食品安全的把控。可此次冒头的新型瘦肉精事件背后,竟赫然站着个浙大教授,这让对科学怀着无比景仰之情的公众情何以堪?原来这些严重损伤公共利益与公众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事件,竟与专家学者有重要的瓜葛。这些“天才的发明”让人叩问,究竟是什么让学术界人士堕落如斯?  浙大教授在这起瘦肉精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仔细分析,不难想象。国内一些学者却因为课题经费、职称、地位、技术转让费等利益诱惑,集体屏蔽瘦肉精负面信息,最终造成后期一系列瘦肉精事件。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与利益靠得太近,又缺少相关规范制约。科研精神最核心的理念理应是公共精神与社会责任。倘若科学研究无视公共道德,藐视法律与科学伦理,则不仅会对社会造成可怕的伤害,更会让科学工作者个体陷入道德与法律的挞伐旋涡。有鉴于此,浙大教授涉案瘦肉精事件,理应成为学术界反思科学道德现状的契机,不仅需要建立详细的规范与细则来规范科研,更要让食品监管深入科研领域,让科研走在合乎道德伦理与法律的轨道上。  资料4  有学者指出,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大学教育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高校扩招本来是为了通过普及高等教育来提高民族的竞争力,但片面追求规模和数量增长、急于求成的扩招是一种高等教育的“虚胖”,各高校的软硬件配套设施根本无法满足突然拥进校园的膨胀数倍的莘莘学子的需要。扩招使师资大量缺乏,高校不得不以降低招聘“门槛”来充实教师队伍。一些大学教授把赚钱当做正业,而把教学和科研当做副业。另外,学校把学术成果作为了评价教师职业能力的绝对标准,教师如果在2~3年内没有发表文章或者申请到课题,便要被解聘或者降级。这导致许多教师不潜心研究,而是抄袭他人论文予以发表;有的则在别人的研究成果中挂个名;有的则出钱请别人写文章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有的靠胡拼乱凑,学术垃圾成批从这些人手中生产出来。  某报曾经对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门的调查,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求职仿佛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而学业似乎沦为副业。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课出勤率很低,而学生们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一位大四学生说:“我们可不是去玩儿,好多人都是参加实习或是找工作去了,老师也都是支持的。说实话,现在学费这么贵,上大学还不就是为了找工作,这些专业课可以不上,找工作才最重要。”在谈到毕业论文时,另一位大四学生告诉记者,自己正忙着面试、实习,刚“东拼西凑”了一篇开题报告,“论文到下学期再说吧,写论文不仅对找工作没有帮助,还要花费不少精力,我看不少学长一周就能搞定论文,这已经算认真的了。”大学生小王告诉记者,“对做学问、搞研究我一点没有需求感,考试嘛,‘60分万岁’,平时自己拿谈恋爱来消磨时光。”  资料5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从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至今,中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为改革开放、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建设者。但放眼当下中国教育界,的确如钱老所发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由“钱学森之问”,以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与当前高校教育质量日趋下降的矛盾,还有当前存在的学术造假等教育界乱象,我们不难看出,无法培养出创造型、发明型杰出人才已成为一大社会难题,制约着中国的发展。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学校校长为给学术更大自由而主动退出学术委员会,教授治校、高校去行政化已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现任南方科技大学首任校长的教育家朱清时,在2009年接受凤凰网访谈时说:“未来十年应该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十年。去除行政化、让教授治校、恢复学术至上是中国大学的必由之路。”2010年6月,张清杰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他在就职演讲中表示要营造学校“学术至上”的浓厚氛围。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探索教授治校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这也说明了从国家到学者对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思索。  资料6  2004年,中国科学院完成《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基本分析和建议》,对中国科学界许多违反科学道德规范、败坏学风的学术不端行为、道德失范及学风浮躁现象进行全面评估。2007年1月16日,中国科协七届三次常委会审议通过《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第三章列述了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与共同体惯例”的“学术不端行为”。2010年10月31日,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论坛在福州举行,中外专家学者就科技团体在科学道德规范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学术不端行为的源头治理、提升学术机构科学道德和诚信的办法等展开了讨论和交流。  【问题】  假定“给定资料1~6”是你在调查研究中获取的信息,请你依据这些资料归纳出一份情况汇报提纲,以供领导参阅。  要求:分条归纳,内容全面,表述准确,逻辑清晰;不超过400字。

问答题 (十一)  【给定资料】  资料1  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但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为了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西欧国家吸取战前经验教训,从20世纪50年代起,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成熟而高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中的大多数公民提供了生老病死以及失业的最低生活保障,并保证了一个占有社会人口多数的“中产阶级”的稳定存在。目前,西欧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但总的来说,社会比较稳定,民众生活普遍较为富裕,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  浙江省社科院发布的《关注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评估的说明》显示,2010年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数,距100%实现全面小康仅仅差5.8个百分点,“但是老百姓的生活体验却并不那么愉悦,普遍感到生活压力在增加,对于未来的增收和改善生活信心不大。”调查显示,有八成人明显感觉到生活压力在不断增大。  人民网推出“2011‘两会’调查,你最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截至2月22日,社会保障高居榜首,最受网民关注。2010年人民网“两会”调查中,养老保险排在“十大热点话题”首位;2009年“两会”调查,社会保险位居第八。“下岗老工人的生活太难,体弱多病的更难,生活都保障不了,更谈不上有病就医。”有网友这样留言。  在山东烟台一个建筑工地打工的老韩领到了春节后的第一份工资。老韩今年56岁,是山东沂蒙山区一个小山村的农民。老韩打工,为的是给自己和老伴准备养老钱。他说要在外面干上四五年,希望积攒2万元。在现实压力下,很多上了年纪的农村居民,就和老韩一样,节衣缩食,把来之不易的收入积攒起来,以应对不时之需。  40岁的张先生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他是公司骨干,收入不菲,可由于工作时常变动,生活压力很大,总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于是,他每月把20%的工资存起来,作为自己的“养老基金”,“过几年,不能在职场打拼了,就靠这部分‘老底儿’生活”。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2004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都在40%以上,过高的投资比例导致了严重的资源约束。由于国内居民消费能力比较弱,导致生产扩大与消费不足的矛盾,大量产品只能出口,我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50%以上。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过高,既增加了经济风险,又导致贸易条件恶化。  以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在我国,2010年的居民消费率仅为37.3%,比2000年下降25个百分点,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还要低11.5个百分点。而正常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在60%至70%之间。专家指出,当前内需不足,主要还是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还很多,不愿花钱,不敢花钱,不能放心花钱。“只有将来生活有保障,老百姓才敢放心地花今天的钱。”  资料2  欧洲发达国家以及包括韩国在内等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开始由“积累型”走向了“分享型”。据西方统计,到上世纪90年代末,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一般占本国政府总支出的1/2到2/3,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30%。  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大大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总量已经相当可观。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全年累计突破8万亿,比1997年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7.9万亿还多,同比增长达到21.3%。从2000年到2010年,政府财政收入从1.3万亿元增长到8.3万亿元,增长了近5.2倍。2010年投向民生的财政增长超过了30%,其中投向社会保障的投入增长19.4%。  据统计,2010年浙江省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2005年的2.3倍、2.4倍。其中,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94.5%,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3.3%。日益殷实的财力保障,成为浙江向“民生财政”转变、向“有福利增长”转变的最大底气。  每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地上项目、比增长的热情,往往格外高。而今年,不少省区市的“两会”上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GDP增速等预期目标调低了,经济指标淡化了,对于“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北京、上海将目标锁定在8%,比“十一五”规划目标低了2个百分点。广东、浙江也设定在8%左右,内蒙古则确定为12%,远低于“十一五”时期年均17.6%的增速。成为亮点的是,让人民“满意”“幸福”成了各地规划中的高频词。  面对各地不约而同在经济发展快车道上的“换挡”,人大代表刘子福说:“今后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效、财政状况,包括可考核干部,主要应看能不能拿出钱来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实质是个对老百姓的态度问题。”  在一次全省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说了一番掏心窝子的话:“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功在当代、恩泽子孙、惠及千秋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件‘苦差事’,没有半点风光,短期内也看不出多少政绩,但是把这件事真正抓好了,千百万老百姓就能更好地吃上安心饭,睡上安稳觉,这就是最大的政绩!”  2010年10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社会保险法草案获得了表决通过。作为我国社会保险领域的首部综合性法律,它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一次重大的制度突破,是一部能够“提高人民幸福生活指数”的民生大法。有媒体评论,社会保险法的出台是继全民义务教育免费,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之后,我国民生领域的第三件大事,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问题】  某市将召开一次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形势分析会。会上,某领导要就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必要性作主题发言。请结合“给定资料1~2”,为领导拟一份发言要点。  要求:全面、简洁、条理清晰,有一定高度,字数不超过500字。

问答题 (十七)  【给定资料】  位于贵州中西部的黔西县,素有“杜鹃花之都”的雅称,在这花丛包裹中的大山深处,有一些学生每天上学来回要走4个小时的山路,中午常年吃从家中带来的土豆、苞谷饭、炒玉米,有些甚至吃不上午餐,饿着肚子只能喝些生水,身高和体重严重不达标。黔西县山区学校万余名师生,因学校没有食堂,很多孩子天不亮在家吃了早饭后,要等到天黑才能吃上第二顿饭。因离县城最远,这样的问题在花溪乡尤为突出,“饿!”孩子们都这样说。  沙坝小学校长方坤友曾多次为学生们的午餐问题犯愁,但苦于资金、物质的匮乏,更多时候只能“有心无力”。方坤友说,他曾对没有吃中饭的学生做过统计,全校169名学生中,有104个学生是没有午餐吃的,“上学需要花费40分钟,中午只休息两个小时,如果孩子在路上耗费一个半小时以上的,就不能正常用餐了,这样的孩子也基本不会回去用餐。”  方坤友有些无奈,有些孩子只能带一些玉米或冷饭。他举例说,如果下午有体育课,哪些孩子有没有吃饭就会直接从状态上体现出来,吃饭的孩子上课会表现积极一些,没吃饭的孩子一般不想动。  2011年04月2日,由邓飞等500多名记者和国内数十家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免费午餐”公益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地区学童提供免费午餐。它致力于帮助因家庭贫困而没有钱享受营养午餐的学生,同时呼吁更多爱心企业和人士加入到活动中,通过社会捐助的力量,对一些贫困山区学校简陋的厨房条件予以改善。黔西县花溪镇沙坝小学成为第一个试点学校,成为“免费午餐”的样本。  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11年10月底,国务院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中央财政投入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  同时,鼓励各地以贫困地区、民族和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营养改善试点。中央财政给予奖补。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切实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奖补。  【问题】  A市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给山区儿童送午餐”活动,请根据给定资料,为政府网站写一篇短文,向全市人民宣传此次活动,以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要求:  (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通俗易懂,表达简明;  (3)不超过400字。

问答题 (十九)  【给定资料】  资料1  “看到有人给云南省委书记留言曝光云南旅游乱象后,我发现我的经历也是一样!”近日,一名北京游客在人民网旅游3·15投诉平台留言提到,他和妻子报名参加云南13日游,导游换了六七个,进购物店20余次,甚至还被不同导游带进同一个购物店消费,导游们对合同中注明全程仅6个购物店置若罔闻。游客质疑:“旅游景点附近和路途的购物店之多,难道是云南省的旅游策略吗?”  “第一天去石林,上午沿途全部是进店购物,进了几个店记不清了,到景区大约已经是1点半。导游说当地政府以环保为名,让旅行社汽车停在离石林景区有十里远的地方,必须坐电瓶车。”游客只好掏钱,随后发现景区根本没有导游所说的那么远,而且在景区游览仅2个小时后就集合离开,返回途中还再次被带入购物店。游客说,石林女导游自称没有工资,靠客人购物消费提成。  游客表示,此次旅程进店购物的时间远比游览景点的时间长。与旅行社签订的合同上,全程只有6个购物店,但实际上购物店一天最多能进4~5个,少的时候也要进2~3个。  广东市民李女士讲述了她所经历的一个案例:有一次,她参加由某旅行社组织的海南双飞4天游豪华团,出行前与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合同。到达目的地后,接待单位在3天的行程中,安排游客在一些自费景区或购物点停留时间过长,结果造成在天涯海角等景点游览时间大大“缩水”,部分计划中的景点更是被临时取消。  旅途生活中,这类“游览缩水”的案例并不罕见。例如,有游客反映,旅行社承诺游览某某景点,实际上却变成“遥望、远眺”。  资料2  网民何女士在人民网海南视窗反映,她在海南旅游期间,竟遇上导游半夜敲门索要自费项目费用。  何女士介绍,2010年11月8日晚,她与丈夫两人一行从深圳飞海口,参加11月9日至11日的海南三天两晚游,当时团费为每人780元。何女士说,报名之后,她们只拿到了一张行程单,并没有签合同。“我们这个团有47个人,都是散客拼团的,导游自称叫刘洋(音),但自始至终没有出示导游证。”  行程第一天,何女士他们游玩了琼海的部分景点,晚上入住兴隆。何女士说:“9日晚12点左右我们已进入梦乡,却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半夜时分敲门,我们还以为是坏人。开了门才知道,是导游要我们交第二天3个自费景点的门票,每个景点门票150元,两个人3个景点共900元。”何女士说,收钱时导游身边还站一个身材很壮的男人,他们反复强调何女士夫妇一定要参加。  何女士回忆说,她们向导游提出了异议,导游却声称:如果游客都不参加自费项目,导游怎么赚钱?交这些费用是必需的。“当时,导游还说,即使你们投诉也不怕。由于当时人生地不熟,再加上他带着威胁的口气,我们就给了导游900元。”何女士说。  陈桥生等12名退休老人同何女士夫妇一样,在旅游过程中也遭遇了乱收费。2010年4月19日至25日,陈桥生一行随团由湖南沅江市来海南旅游,其组团社沅江市神州旅行社将这12名游客委托给海南省春秋旅行社湖南分公司,海南省春秋旅行社湖南分公司又将这12名游客委托给海南中职旅,导游江学民在途中向老人收取所谓“老人费”50元/人。  资料3  2011年6月5日,刚新婚的市民王先生和妻子开始了蜜月之旅。到了旅行的最后一天,导游带队去购物广场购物。  “我在报名前就和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反复强调过,不要强制购物的团,于是花了5960元报了旅行社里最贵的云南旅行团,没想到还是被送去购物了。”王先生说,6月11日上午,导游给游客带到一家水晶店,当时店内有一款水晶,以他估算的市场价格在5000元左右,但店家却标价26万多元,实在贵得离谱。前几年自己经营过水晶生意,对水晶行情比较了解,所以他们啥都没有买。  当日中午,游客回到大巴后,导游像往常一样给大家讲了一个看似“解闷”的故事:以前有个导游带游客去购物,有的游客花了10多万元,有的游客一分钱没花,导游就根据游客的购物钱数来安排座位,把那些不购物没有“价值”的游客安排坐在最后。  王先生表示:“我和妻子听到导游把潜规则用这种方式说出来,就觉得不舒服,我们没有和导游发生正面冲突,而是给沈阳的旅行社打电话进行投诉。”  沈阳旅行社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在她接到游客投诉后立即进行了沟通,并告诉王先生稍后会有导游当面道歉。  谁知,等待王先生的并非是道歉,而是导游的“继续讲故事”。  王先生介绍,在他投诉之后,导游就不停地接电话,随后导游又讲了另外一个故事,这回说以前有导游带过一个团,其中有两个人是身家过亿的外省大老板,在云南旅游时两人发生口角产生了挺恶劣的影响,导游警告他们如果不好好解决这事,就不带团继续旅游了,他可以找点人收拾收拾爱惹事的人……  这时,王先生的妻子害怕了。王先生夫妇觉得导游的话已经对自身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先后拨打了4次110报案,并向当地旅游局和沈阳旅行社进行投诉。当晚,沈阳旅行社的王女士表示,第二天会让导游去机场送行并道歉。但直到王先生和妻子上飞机前都没有看到导游的身影。  资料4  游山玩水本是快事,却被导游的“污言秽语”搞得大大扫兴。游客邱先生反映,他参加某旅行社组织的“浙江仙居天台三日游”。到达仙居后,由当地一名女导游带团。她经常“语出惊人”,如把乘竹排漂流,说成“吃喝嫖赌”,说什么“嫖”就是漂流,“赌”就是目睹山水风景。介绍蘑菇状山峰时,她偏要游客往歪里想,还煞有介事地说姑娘看了都会害羞的……游客听了直摇头。在讲解中,她还不断插入“黄段子”,让人扫兴。  类似邱先生的遭遇,其他游客也时有反映。金女士说,她全家到镇江扬州旅游,导游一路上不是认真介绍风土人情,却热衷于胡吹当年秦淮名妓如何如何,还随意拿旅游团里几位年轻姑娘开玩笑,言语俗不可耐。不少女游客为了“耳根清清”,只得远离导游,自行游玩。  另一批前往张家界旅游的游客却在抱怨导游的沉默。游客反映,做地陪的张家界导游是个女孩,人算不错。只是,一路上的讲解加起来没有半个小时,在景点内的讲解也是寥寥可数,只在有标识牌前的景点讲几句,连地方的风土人情也介绍得很少。  资料5  随着暑期的来临,大理迎来了旅游旺季。记者暗访发现,散布在古城的游商游贩有回升现象,强买强卖现象也有所抬头。  复兴路段,两个小贩手里拿着小袋子,看到两名背包男士走过,便跟上去兜售几只银色的镯子,见两名男士不搭理,小贩强行将镯子塞到他们手中,后向该男士索要10元钱,两名男士每人向小贩支付了10元才脱身。  苍平街,一小贩向3位旅客兜售银色的镯子、戒指、项链等,并称其为“大理苍山生产银矿”“这些都是纯银制造”等。见3位游客非常不耐烦,该小贩悻悻走开。  南城楼附近,记者看到两小贩将装有银色镯子、戒指的口袋硬塞到一位男性游客手中,说让其先看一下,该男士随便看了一下说不买,欲归还口袋,但两小贩不接,并称:“你既然接了袋子,这就是你的东西了”,坚持要男子付钱,僵持十多分钟后,游客付钱脱身。  记者发现,游商游贩以五华楼至南城楼一带的复兴路上居多,南城楼附近开餐馆的老板说,那些小贩偶尔会到店里吃早餐,从他们的谈话中了解到,每袋东西(包括银色的镯子、戒指和项链)的进货成本不到5元,都是一些普通的小饰品。  【问题】  为了提高导游服务质量,提升城市旅游形象,A省D市导游协会拟向全市导游发出“优质服务诚信导游”的倡议。假定你是该旅游协会的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撰写一份倡议书。  要求:  (1)情感真挚,富有倡导性;  (2)用语恰当,通俗易懂;  (3)不超过500字。

问答题 (三十)  【给定资料】  大病医保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何为“大病”?中国医疗保障政策对此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和统计。另外,对于大病治疗费用及缺口,当前无论政府部门还是民间机构,都没有精确的计算和调查。而在实践中发生的费用,又往往远高出卫生部门的限定额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吕国营教授也认为,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种种问题。大病医保实际支付比例不少于50%也不例外,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会遇到来自医生和患者方面的道德风险。小病大医、过度消费,医生多开药或者开目录外的药,恐怕不能避免。还有,如何让异地的诊疗单可以在当地取得一视同仁的支付标准;如何在诊疗地就能实时报销而不用周折地回到参保地?这些是浩荡的异地大病患者求医大军,为国家如何完善大病保障及救助体系抛出的一串串问号,所有这些都是对政府智慧的考验。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回答《国际金融报》记者提问时指出:“大病的救治保障,不是有人买单就可以了,实际上是要把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且要把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作为基本原则。”  陈竺表示,保障水平上去了,服务水平、质量控制、对基层医院的支持都必须要跟上去,包括费用控制。现在大病保障的基金,实际上还是从基本医保当中拿出一小部分,是拿5%还是10%,这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这样的保障能力有限,必须好钢用到刀刃上。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所有大病涉及的药品、耗材,包括支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评估,把最适合的、能够解决问题的、安全有效、费用可控的产品放到诊疗路径中,而且要确保它的供应。”陈竺透露。  【问题】  “给定资料”阐述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后,人们对这一政策高度关注并提出了疑问,为了让百姓很好地了解大病医保这一政策,某报纸准备邀请相关部门对此作出解读,请你为这次解读写一编者按  要求:准确全面,语言流畅,不超过200字。

问答题 (二十六)  【给定资料】  S省在新农村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让居民享受到人性化服务带来的舒心。据S省工作人员F先生介绍,具体实施这项快捷服务的是社区便民服务站。Z村社区是搬迁后的新型农村社区,记者去该村调查后发现,站里的工作人员将村里下辖的6个大队划分成网格,每人负责两个网格里的居民。由于划分了具体的职责范围,工作人员又经常入户了解居民需求,所以基本上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在该社区的便民服务站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网格管理员正忙着处理社区住户打来的电话。住户电话打进来之后,电脑上安装的信息化系统就会显示出住户的号码和住址,同时也能查到其家庭成员的详情。在受理电话时,网格管理员及时在受理框中记录住户问题,能解决的当时给予答复,不能解决的输入电脑后上报至街道处理。一会儿功夫,网格管理员就处理了三四个住户电话,服务效率大大提高。该社区66岁的老住户刘先生告诉记者:“老伴因病长年卧床离不开人,我的心脏和腿关节也不好,全家人为了照顾老伴,时时刻刻都要操心,真是太累了。现在家里有了小事大事,只要拿起电话按一个键,工作人员就能上门服务。”在刘先生老伴的床边,有社区免费安装的一种现代化装置,一个小盒子上面有两个键,绿键是生活求助,红键是紧急求助。刘先生边演示边说:“这个呼叫器帮俺们解决了大难题。2010年6月。老伴从床上摔下来,当时头就摔破了,我马上按红键,大约半个小时救护车就来到了家门口。平时,我们如果需要擦玻璃、理发、买药等就按绿键,社区都能帮我们找人来服务,价格还比外面低。”  记者继续在Z村里走访,只见有人在悠闲地散步,有人在打扫马路,偶尔听见几声鸡鸣。让记者惊讶的是,多数人家房前屋后的庭院里种着菜。说惊讶,是因为4年前记者曾到这里采访,知道村里有一条规定:“种草不种菜,种花不种瓜。”一排排高低错落的小楼里,集中居住着Z村400多户原先分散居住的农户。入住不久,部分居民就在按规划应该种花种草的花园里翻土种菜,村委会组织人员去制止,一来二去,矛盾却越来越大。新农村建设之路到底要怎样走?怎样才能让村民们住得舒服、住得方便?这一系列问题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新农村建设才能迈向更好的明天。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的智慧。村委会召集村民代表讨论,听取了村民们的心声,村委会才认识到,新农村建设需要结合农村的实际,还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民有着深厚的土地情结,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新农村建设要农民脱离土地是不切实际的。正是村委会认识到了这一点,及时改变了新农村建设的方向,选择了合适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结合群众的意见,Z村探索出了一条建设新农村的独特道路。即将Z村建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景点,主干道及公共部分以种树种花为主,房屋前庭原则上以花园为主,后院可根据居民的意愿,种瓜种果种树种菜都行。如今的Z村新农村建设发展得红红火火。  Z村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新农村建设一是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计划;二是需要尊重村民的意愿,一切围绕着方便村民的风俗习惯制定计划。新农村建设好不好?村民最有发言权,因此只有认真汲取群众的智慧才能够把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S省省委、省政府及时“纠偏”,使全省新村建设健康稳步发展。在新村建设中注重内部环境田园化,房前屋后、前庭后院,栽瓜种菜、采桑养蚕,鸡犬之声相闻,既具有实用价值,又保有农村特色和乡村生活的情趣,得到农民的拥护。全省的新农村建设都取得不俗的成绩。  【问题】  假如你是S省的新农村社区的管理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为省政府网站写一篇宣传稿,向外界展示Z村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良好成效。  要求:  (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通俗易懂,表达简明;  (3)不超过400字。

问答题 (十八)  【给定资料】  资料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渠道日益多元化。除报社杂志、记者报道等传统媒体外,互联网、微博等已成为大众了解社会信息的主要方式。  互联网技术自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今天的互联网上活跃着黑客攻击、多媒体音视频下载应用、移动应用等多种元素。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总量已经达到17亿左右,而全球的总人口数则为67亿。很显然,2020年以前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到互联网中。据国家科学基金会预测,2020年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50亿。2011年我国互联网支付用户规模达1.67亿人,较上年增长21.6%,互联网支付用户已占总体互联网用户规模的33%。  2012年2月以来,“非典病毒变异”“军车进京”等谣言,借助网络平台得到了快速传播。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成为一些人凭空捏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工具,成为造谣、传谣的载体。网络谣言的产生迎合了社会转型期一些人内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但诸多事实表明,各种网络谣言的滋生、扩散和传播,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引发了公众恐慌,而且破坏了政府公信力,损害了政府形象。如果网络空间中谣言横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在网络媒介不发达的时代,“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是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而在今天,网络媒介已经能够同时具备“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和“点对面”的大众传播的双重功能,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增强和成本降低,使网络成为了滋生谣言的温床。谣言的传播媒介越来越网络化,网络的便捷性也在逐渐改变着普通民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上网逐渐成为很多人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  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体,通过数字化的通讯技术,构建起了覆盖全球的传播网络,每一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并且通过网络实现了跨地区的相互联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受众只要通过简单的点击就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浏览、发布(或者转发)和评论,呈现出一种“发散式”的传播状况。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谣言被获取和复制的速度就变得越来越快,而网络信息的公开性使得几乎所有的网民都成为了谣言潜在的传播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方便快捷的媒介技术和数量众多的接收群体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载体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网络媒介的“草根性”和“便捷性”给网民提供了自由发布信息的平台,每个网民都能够自主地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需要,在任意时间上网浏览或者发布信息。但是,由于网民自身知识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核实;在一个缺乏有效“把关”的媒介环境中,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就会变得很小,其传播的过程也会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再加上法律管理和政策规范的不到位,使得信息“把关”的难度大大增加。  资料2  2011年初,又评选出了包括“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以及“金庸去世”等受到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则新闻不一定报道得多么生动,但真实性是必备的。  假新闻的出现离不开记者的报道,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亲历者,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社会现象是记者基本的职业素质,而虚假新闻的出现是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与专业理念匮乏的突出体现。关于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操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四条就是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利益驱使、观念缺乏、管理失误等一系列因素均是造成记者报道失实的原因。通过分析十大假新闻的产生环境与报道方式,我们能够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有初步的了解,真正做到真实全面客观地报道是每一个新闻记者必须秉承的职业理念与道德操守。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许多负面影响也日渐产生。近年来,在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加之新闻媒体或记者对自身放松要求,随波逐流,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致使记者与被报道单位产生摩擦,甚至引发冲突。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也指出了很多新闻工作者对社会、对专业了解不够的问题。“一是不能深入行业采访,我们的知识结构也不满足社会对新闻工作的需求。二是受社交网站、短信息的影响,产生浮躁之风,有时靠网络信息编新闻、发新闻,所以产生了假新闻,引起社会不满。这个问题必须解决,现在的‘走转改’,就是深入生活,采访真实的社会,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问题】  目前,借助网络平台散发谣言的事情不断发生,结合“给定资料”,请你以中国互联网协会的名义,向互联网行业写一份净化网络环境的倡议书。  要求:针对性强,用语恰当,不超过500字。

问答题 (十二)  【给定资料】  2010年2月1日央视《新闻1+1》栏目《我们要进城》文稿摘录:  主持人(李小萌):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是个新话题了,但是今年在中央一号文件当中,它第一次被提到。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他们,关心他们。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出生于80年代、90年代,这是从年龄上对他们进行一个界定。那么和父辈相比,他们本质上的区别究竟有什么?听听岩松的观点。  白岩松(评论员):从年龄上来看,大多在20到30岁之间,跟父辈很重要的一点区别是父辈是第一批进城的,过去没有,所以《陈奂生进城》那部小说会在80年代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因为他们进入城市的时候,想的还是自己的老母亲、老父亲和自己的孩子。所以,他们的就业是生存型就业。  主持人:省吃俭用,钱要寄回去。  白岩松:省吃俭用,吃一切能吃的苦,因为吃苦吃惯了。但是80后和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一出生就在改革之后,对城市并不陌生,要么从父母那儿得到很多的信息甚至礼品;要么在城市里待过一段时间,另外几乎不会种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由于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关注以及希望工程的重要补充,他们基本上初中毕业,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高中毕业,因此有一定的文化。另外,在精神的需求方面,远远超过他们的父母,他们进城就业已经变成了发展型就业,主要为自己。相对来说,没有像父辈那样更多地考虑在农村的家里头,精神需求又很大,另外对公平格外地在意了。  主持人:怎么理解“对公平格外地在意了”?  白岩松:因为当初他们的父辈进入城市的时候,由于是生存型的就业,所以只要是能挣着钱,什么苦都能吃。这种苦包括歧视,包括即使有很多门槛,甚至他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我好像就是不能有户口,不能有户籍,我好像就是要拿低工资……  但是这一代人不同了,新生代农民工天然开始有了一种公平的需求。他觉得,我也应该有这样的一个空间。有一个数字显示,新生代里头,手机的拥有比例高达72.9%,绝大多数通讯方式都很现代化。他们对通讯是相当了解的,因此对公平有很高的期待。  主持人: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当中,确实有一些困境。比如说退回到农村,他们不像父辈那样对农村那么依恋,那么熟悉了,进入到城市,又有各种各样的门槛在那里,这些困境如何形成?  白岩松:这是最大的一个挑战,也是他们与父辈之间最大的区别。因为父辈的那些人是“生存型”打工,他们的牵挂都在农村,孩子在那儿,父亲母亲在那儿,所以节衣缩食钱要送回去。但是这一代人不同了,这一代人因为出来的时候就打算自己去发展,恐怕相当多的人不打算回去了。有一个数据显示,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他们属于工人群体,他们已经把前面的“农民”两个字淡化了,定位为“产业工人”。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还是农民,这是一个相关的调查。我们再看下一个,27.4%,超过四分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城市买房成新的“客家”,在这儿住了。超过二分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只要干得好,愿意待下去,待多长,取决于干不干。真正再干几年回家,或者想尽快回家的加起来只有不到两成,这就是现实。  主持人:我们看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当中是有一定的困境的,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为他们我们将能做些什么,我们能改变一些什么?  白岩松:2008年,在沈阳,几个从山东来的青年农民工第一次过平安夜。其中一位说,城里人都喜欢过圣诞节,我们也来赶个时髦。2009年,天津首届建筑业农民工歌手大赛,一位来自邢台的23岁小伙子,报名的参赛曲目是《You are ready》,一首很流行的奥运歌曲。小伙子说,自己从小就爱听流行歌,生日时他特意买了部MP3,每天收工回到住处,都要听着歌入眠。“每天能去K歌、泡吧消夜、上网听歌、聊QQ……那种生活才叫High。”这是一位90后农民工对幸福生活的解读。另一位因金融危机暂时回乡过年的农民工则坚定地说:“我们都会出去的,过不了几天,大家就会想念城市的霓虹。”  的确,城市的霓虹灯是每一位新生代农民工来到城市后吸引他们的。如果这些东西通过辛勤的劳动是可以得到的话,另外有一些东西却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两天前,《广州日报》的一篇报道《农民工二代渴望扎根城市中》,报道了一位名叫邬霞的农民工,在她28岁的生涯中,前14年她在四川老家做留守儿童,后14年一直在深圳打工。如今渴望在深圳安家立业的她遇到的问题是,如果孩子留在深圳读书,没有户口,只能上农民工子弟学校,而这些学校的办学质量一般,她担心耽误孩子的教育;如果孩子上深圳的公立学校,则要交几万元的借读费;而假如把孩子送回老家读小学,又担心孩子重蹈他们的覆辙,成为二代留守儿童,对成长不利。  生活在城市,却难以获得作为一个市民的权利,这就是他们的困局。第一代农民工如此,第二代农民工同样如此。不同的是,农民工二代在行为方式上已经迥异于他们的父辈。  去年,两位河南小伙子的惊人之举,让人们见识到了80后农民工维权意识的觉醒。孙中界,在上海打工第二天遭遇“钓鱼执法”愤而“断指明志”;张海超开胸验肺以证明自己是在工作过程中患上尘肺病。他们的名字都被新华社选入了“2009热点人物扫描”。  事实上,就业、求学、维权的艰难背后都是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户籍障碍。尽管一些城市已经尝试着放开了户籍限制,然而对于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来说,供需之间的矛盾依然巨大。于是,融入城市的渴望也就以不同的面目显示出来。  曾在网上火了一阵的湖北80后农民工万小刀,他的几篇文章《坚决不娶城市女》《做市民不如做农民》《农村学生千万别读大学》,极力炮轰城里人。然而,如果跳出这几篇用语极端的文章,仔细阅读他的博客你会发现,这个80后农民工和其他城里的同龄人一样知道韩寒,甚至海德格尔,熟悉当下各种流行用语,对时代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据了解过的记者说,万小刀是个充满矛盾的人,他带着复杂的情感来到城市,始终不适应城市,却也始终不肯离开。他用博客炮轰城市人,但面对城市人,他却是自卑的。像城里人一样工作、上学,有城里的朋友,被城里人尊重,这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愿望。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回应着这样的需求。  主持人:今天我们节目的标题是《我们要进城》,进城为什么这么难呢?岩松给个答案。  白岩松:我们先说一个小小的细节,先不去谈大的政策,刚才第一个片子里头有两个年轻人的发型,让我印象深刻。看他的头发是黄颜色的,而且显然也经过了处理。我们现在做一个假设,他回家了,然后就在农村继续生活、种地,他的头发的颜色会慢慢淡下去,重新变黑,黄颜色会消失。有一天他会不会突然怀念他原来的发型,因此连带怀念他城市的生活,那个时候他怎么办?显然农村拴不住他的心了,因为他已经改变过了,让他再回去就很艰难了。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城市变成了个人要发展的一种因素,而且不背负太多的包袱。  主持人:就像当年土地拴着他们的父辈一样,他们情感的牵挂现在在城里了。  白岩松:但是现在,城里已经牢牢地拴住他们。因为只要你进去过,就很难说回去之后不再来了。我觉得这个诱惑就这样具体地摆放在他们的面前。  主持人:这些年.都在说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农民工在城市当中各种保障的问题、子女就业问题、子女就学的问题等,但似乎并不那么容易。  白岩松:关注是一个问题,真正落实了、已经彻底解决了是另一个问题。的确,关注度够高的。  今天上午我们专门听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陈锡文的新闻发布会。其中有很关键的一句话:我们还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什么相关的准备没有做好呢?是口号吗?是大家的心态吗?不是,是相关的政策,还有很多的墙拦在那儿。比如说户籍问题,指望他们都进大城市很难,可能要进中小城市,尤其以县城为主,但是这个户籍问题能解决吗?说是求学,将来他们的孩子要生在城市里了,第三代、第四代可能就是城市里头的人,他们怎么上学呢?是去郊区找一个农民工的学校,还是真的能跟其他孩子一起?另外,费用又会是怎么样的?公平怎么去解决呢?我觉得这一切都需要相关的政策尽快地接轨。否则的话,他们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欲望越强烈,如果有墙遇到了阻碍,产生的反弹给他们的压力和痛苦就越大。  主持人:那么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去向是不是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城市?比如我最近在四川采访,我也看到,在城市已经打工十年的70年代末的年轻人,他恰恰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农村去创业。选择了养猪,选择了种植,因为那里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他给我算了一个账,以前在城市打工,一年可以挣一两万块钱,现在回到农村,既可以照顾家里的老小,一年还可以挣六七万块钱。  白岩松:但是很关键的一点,他一定不是按照原来农村养猪的方式在养猪。  主持人:对,你说对了。  白岩松:他一定有一种现代农业的这样一个理念:拥有新的技术,包括可能更省体力,甚至雇用其他的人让他的产业发展。现在有两个事情必须考虑,我不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将来是百分之百都要进入中小城市包括大中城市,这不可能。我觉得农村和城市都要有公平的政策和待遇,让他们自主地去做选择。城市里要防什么呢?我特别注意到农业部在《人民日报》上发的一篇文章,而且是关注“90后农民工”,不光是关注80后的。  主持人:我们把报纸展示一下。  白岩松:是韩长赋写的。这里头有一点是很刺激我的。他说将来城市里头,可别形成如国外某些国家那样的贫民窟。他们进了城市里头,但是各种政策没有给予他们开放和公平的空间,他们只能在城市的乡村里生活,然后形成了一个贫民窟。这是他所担心的。  一方面,农村要刺激他们愿意回来。不是让他们回来是因为在城市待不下去了才不得不回来,而是有吸引力要回来。什么呢?将来的农业一定不是靠每一个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可能是产业化的。就像刚才说的新型农业、养殖业等。他回来之后一算账,我在城里辛辛苦苦,我还不跟爹妈在一块,挣的钱还比他们少,我干吗不回来呢?要用诱惑力吸引他们回来。可能我们现在更加关注的是进城如何给他们公平的待遇,但是如何在农村里产生吸引力,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  主持人:新生代农民工,我们想到的是,在制度上、在政策上的改变,改变他们城市生活中的一个状态。但是在2010年一号文件当中,这样的一个概念被这么重要地提及了,对于更大范围的整个社会人群,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讲,是不是都意味着某种改变?  白岩松:我觉得要做好迎接的准备,每个人都要做好迎接的准备。很具体,当你的孩子就跟新一代农民工的孩子在一个班,甚至同桌学习的时候,你会不会去找班主任要求调座?如果转换一种心态的话,你可能会感到高兴,他可以和这样的孩子在一起,可以去学到很多在城市学不到的东西。新生代农民工在成长中可能是留守儿童,突然到了城市里头,他们不像父辈那样能吃苦,有的时候会出现高犯罪率,这个时候社会怎么办?另外,他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更大。在他们这代人打工的时候,如何满足他们的心理、生理的需求,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呢?如果还是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没有任何精神需求,他们会疯了的。所以这两点也要去注意。  【问题】  围绕本期《新闻1+1》的标题“我们要进城”(可理解为“让新生代农民工进城”),用自己的语言,为“给定资料”的内容写个提要。  要求: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语言顺畅;字数控制在400字以内。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尾页 /

到第